一碗热蛇汤是什么生肖?
“一杯暖饮下肚,神魂皆醉” 这句话描写的是黄酒。而蛇又与“酒”相联系。所以答案是酉鸡。 “酒”为水谷之精。在道家眼中,水谷之精,上为乳汁,中为饴糖,下为精液。 而酉时,正是下午五点至七点的时间段,此时阴气盛极,而阳虚气弱,人体的生理功能下降。 喝酒要趁年轻血气旺盛的时候,到了这个点,阳气衰弱,喝多了容易醉。就好像阴盛阳微,万物凋零。过了这个时间段再喝酒,除非是体质特别强的人,一般人都是越喝越醉。 所以古人用“酒不空饮”“饮不过量”来告诫后世之人,意思就是要节制,不要过度。 那么为什么说是“一碗热蛇汤”呢? 因为这句诗化用的典故和“酒”有关!
“一碗热蛇汤”指的是战国时期蔺相如“完壁归赵”事件中的“奉璧拜礼”。 秦王想以城换璧,便让蔺相如到边界交换,然而蔺相如识破这是秦王的计谋,便假装喝醉了走错了路,把玉璧放到了御膳桌上。 秦王见到后大怒,对蔺相如说:“今日之事何以见得不是君臣玩笑之意?” 蔺相如答道:“当年周王赏给秦王白璧,因为知道秦王无诚意,特意令尚书在上写着‘谨使某甲,先赍名帛,礼单在此’;如今大王若要此璧,也应备上厚礼,在璧上写明,以免天下人笑话。” 秦王听了这话,知道蔺相如确实已经知道了真相,便拿出一筐美玉,一匣明珠,作为聘礼,请蔺相如代劳递送璧状。 蔺相如拿了秦王的聘礼,回到住处,叫手下准备饭菜,把盒子里的东西尽数倒出,摆了满满一桌。然后自己端起酒杯,一面喝,一面吃。最后吃了饭后,才拿起璧状,对秦王表示恭维。 这便是“一碗热蛇汤”的故事。 而这个故事的本意在于讽刺秦王贪婪虚伪、自欺欺人的丑态。
但是,后人引用这个典故的时候,往往别有深意。 元朝散曲《莺啼序》中就有“杯盘狼藉,更为何妨,也正好独酌黄昏。这酒怎生吃得成,半阑外天浅云低,夜将晚灯初上”。 这句词的意思是说,趁着年轻及时行乐吧,莫等夕阳西下,花垂枝老,徒留悔恨。而及时行乐的反面,就是克制、节制。正如明代冯梦龙所说:“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人只有驾驭住了自己的欲望,才不会被欲望所吞噬。否则,像那秦王一样,为了求宝而失去了自己该有的尊严,又何苦来哉。
十二生肖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根据十二生肖的属相,人们又进行了不同的组合和解读,如老鼠娶亲、龙马精神、蛇缠茅屋——自作自受、鸡犬升天、猪羊满圈等等,而今天要讲的就是蛇。蛇在中国人眼中是十分奇怪的动物,它没有明显的四肢,却能自由活动,没有发声器官,却能发出“嘶嘶”声,身体又非常光滑灵巧,能伸如弓,能曲如环,能直如矢,能屈如漪,古人对此十分不解,便将它视为能呼风唤雨,兴云布雾,能起死回生的神物,因而对它既充满畏惧,又心存仰慕,认为它具有无尽的法力和神通,并把它排在十二生肖之中。
然而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能起死回生的神奇动物,蛇是爬行动物中最原始的类群中最低级的种类,也是陆地上分布最广泛、种类最多的一大类,在140个主要蛇类群中就有129个分布于陆地。蛇的品种繁多,体形差异也很大,短的仅10多厘米长,长的超过10米。根据吃东西和消化食物方式的不同,而分有毒蛇和无毒蛇两大类。
据统计,全世界有3000多种蛇,我国有200多种,其中毒蛇约50种,毒蛇中危害最大的是分布于华东、华中及华南地区的金环蛇、银环蛇、五步蛇和蝮蛇。民间流行着这样一首顺口溜:“蛇有阎王本帐,大蛇常与小蛇争斗,小蛇败逃,大蛇追上咬其尾,小蛇咬其头,双方常相持达数日之久,最后双方均因饥饿而死。”这说明了蛇在生存竞争中是弱肉强食、大鱼吃小鱼的世界。
蛇是一种冷血动物,它的体温高低完全与外界温度变化相一致,一般在10℃以上开始活动,25~32℃为活动的最适温度范围,在13~14℃以下时进人冬眠,在30℃以上时进入夏眠。每年3月初至10月末为蛇类活动期,进入秋末初冬10~11月份,气温逐渐降低,蛇为了避开寒冷的严冬在有洞穴的地方开始群居在一起,相互缠绕冬眠,并极少取食直到翌年春季。因此掌握蛇的生活习性,对于预防和救治都是很有意义的。”
对于蛇毒进入人体后,导致疾病的发生与演变过程,我国历代医家都有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华佗在《中藏经》中有“蛊毒者,由蛇、虫、沙、石、金疮、针灸所伤而得也”,“中蛊恶毒,忽然闷绝……须臾反活,发还如初,每日发两三度……渐致消渴咳嗽,形容羸瘦……死期将至也”。《本草纲目》中记有“蛇能食蛊,故其毒甚蛊百倍……最能入人脑、破人骨”。特别是《医林绳墨》一书中对于蛇毒及救治都有详细的记述。“其患必发于所伤处,少顷麻木刺痛渐甚,肿硬发热,毒流他处,则牙关紧急,唇青目瞑,喉中如梗,唇凸口噤,或遗大小便。内毒发作于脏腑,或恶心呕吐,或心悸烦躁,或口角抽掣,或闷乱自汗,状类中风”。从这些古籍文献中不仅记述了蛇毒进入人体后发生疾病的过程,同时还记载了蛇毒中毒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与现代医学的毒理学研究结果非常接近和一致,可见我国劳动人民在2000年前就对蛇毒与中风有一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