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到牛报是什么生肖?

项予恺项予恺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龙”字在古书中出现,都是作为“辰龙”“神龙”“青龙”出现的。比如《山海经》中:“角端象龙,实非龙也;有鳞如龙,有翼如龙,有齿如龙,有爪如龙……”这里的“龙”都是指几种类似龙的形象,并不是真正的龙。 古人把一些不能确定具体形象的动物,都统一称之为“龙”。就像我们看非洲大草原上的野生动物,很难分清狮子的具体族群和个体,统称为“狮子”一样。 而关于牛的记载就多了去,《诗经》里有:“执豕于牢,膳夫酒食。济济跄跄,执豕乎堂。”(《小雅·廷燎》)“维猪之肥,也可蒸矣。”(《小雅·楚茨》)还有“执箸。烝尝且斟,宴然孔喜。”(《小雅·楚茨序》)这些都是描述祭祀时烤全猪、灌肠、上菜、进酒的场面,猪的地位相当高。 从这些诗句里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有了屠夫、厨师、酒官等职业分工,而且有了专门屠宰、烹煮的场地——“牢”或者“庖”,还可以看见烹饪时的景象:“爨(音quàn)宗”,这里出现了“猪”和“爨”,而且两个字都有火,可见当时的烹饪是用鼎或锅直接烧烤,与现在用火炉烧开水炖菜是不同的。 除了“猪”之外,还有其他动物也在宴席中出现。周王吃饭,有牛、羊、猪、狗四牲,鲁僖公吃饭的时候有牛、羊、猪、鸡、犬,说明当时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有一定的差异性。

总之,根据以上证据可以得出结论:周代已有相对固定的肉类菜肴,有专门的杀猪砍肉、厨房做菜的人,用的是鼎或砂锅烧制的食物。猪的地位很高,经常用来祭祀。也有牛羊肉等其他肉类菜肴,只是没有普及。 到了春秋战国的史书就更具体了,晋国公餐有七项,包括脯醢(音hǎi,干肉)、菹(音zū,泡菜)、醢(音hǎi,剁碎的鱼类或禽类)、醯(音xī,醋)、酱、羹、盐。(《礼记·曲礼下》)脯醢就是腌制或风干的肉,可以用来下饭。菹是泡菜,比较酸,和现在的酸菜很相似。醢是鱼肉等切成细末,加盐等香料拌制的食品。这五种食品加上汤水就可以做成一道菜了。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交流频繁,饮食文化也有了一定的交融,所以晋国公餐这七个项目已经算是非常丰富了。 再往后走,到汉代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原人民美食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除了牛羊肉以外,匈奴人的烹煮方法也被学习过来——烤全羊、烤羊肉串儿从此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