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多变化是什么生肖?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12年一个轮回,一轮又一年。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六个地支每一对都代表一年。比如“寅卯”就是春季一个月一个月得顺序代表。当然还有特例,辰巳代表春分和立夏;午未代表夏至和小暑。这些在古书上都有记载。 十二生肖中每个生肖都是两个地支组成,而农历年是13个月,这也就意味着有的年份有两个立春(立春节气)两个秋分,而有的年份则没有。这样就产生了“闰月”“闰年”的概念。
我国古代使用“阴阳历”,即同时按照公历(阳历)和农历(阴历)推算日期。这种历法的一个特点就是每过两年或者三年就会有一个“闰月”,用来调节阴历与阳历之间的时间差值。 “闰月”出现的月份是阳历中的二月、三月或者九月。“闰年”出现的年份则是四年一个闰年或者十九年七个闰年。 这意味着每次出现闰月的时候,当年那个季节就多了一个月。
举个例子,某一年的正月是壬辰月,立春时间是辛丑时,到了下一个壬辰月,立春时间就变成了癸卯时。那么今年正月的节气就比去年的二月还多一天,这一年就算过去了。到了第二年虽然正月还是壬辰月,但是立春变成了甲寅时,也就是说今年的正月比去年的二月多了两天,这样又过去了一年。第三年的立春仍然是甲寅时,一月依然是壬辰月,然而二月却变成了癸卯月,并且比第一年的二月份还多了四天……以此类推。
其实这种十二生肖变化的组合还有很多,比如“象鼠同笼”,“虎口余龟”、“猴鸡三足”,“龙马精神”,“鼠目寸鸟”;比如狗、羊、猴组成的“三味真火”;比如牛头、马面、猪嘴合成的“三位一体”神像;比如虎、兔混合的“虎头白兔”,狗、蛇混成的“蛇头黄狗”。这些组合有的像神话故事中的“刑天”,有的像古书上记载的“三头六臂”。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都是由十二生肖中的某几个成员的某个部位混合而成的神话形象或生物形象,或者是某些词语和成语的图像阐释。
这种十二生肖变化组合的形成,除了人们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外,与十二生肖在形成过程中各成员之间纠缠不清的从属关系应不无关系。上面提到的“生肖混杂”以及“双子生肖”,其实都是十二生肖在形成过程中成员资格不确定的遗留产物。比如在元代出现的龟兔赛跑故事中,龟的参赛资格就是冲着十二生肖来的,故事里就明确说出了龟是与十二生肖赛跑。而“蛇”这个生肖因为在中国远古三代和古希腊罗马等神话中,都是具有邪恶和诱惑的象征,所以被龟取而代之也并非完全不可能,蛇在十二生肖中地位不稳,还表现在其他地区也有以其他生物代替蛇的情况,比如在海南岛一带,人们将龙和蛇作为双重生肖,龙属蛇年生人,而蛇则属龙年生人,而在广西北部则以蛤蚧代替蛇。
所以综观古今中外十二生肖相关文化现象,不难看出,关于十二生肖的文化内涵并非象有的生肖丛书所说的那样,只有十二个,其他都是外加的。事实上,十二生肖的内涵在它产生之初就是不确定和具有弹性的。在考察十二生肖文化的产生和传承流变时,既要重视对其产生和定型过程的研究,更要看到它在发展过程中,与各民族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过程中所呈现的各种变异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