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钱生肖是什么生肖?
这个其实是一个民间的传说,来源于一个古书《山海经》中关于“大荒西经”的记载:舜死于苍梧之野、尧陵所在之处有黄蛇守陵;帝喾葬于亳城;禹埋葬在会稽山;契去世之后,被埋葬在殷墟;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的首领大多同姓而婚,因此产生了“异姓不婚”的风俗并写入法律典籍。
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很多观点都被融入儒家所编撰的《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之中:“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同时,由于上古神话中除了女娲外大部分的神是男性,古人常常用动物比喻神明,于是那些雄性长居的动物就成了尊贵的象征。
到了汉代,司马迁著《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时,将“黄帝轩辕氏”作为“华夏民族”的首任祖先并且开始“正名”,认为上古那些以动物命名的部落或国家其实是人名为简称,这种命名方式始于黄帝并且世代传承。
俗钱生肖,是指在民间通过口耳相传,而非官方发布的属相推算歌谣中,对十二生肖名字的别称。有的属相别称来源于该动物的特征,或谐音,或象征意义,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关联而得名。有的十二生肖别称被赋予了人们美好的祝愿,比如人们不称“龙”为“虫”而称之为“宠”。也有的属相名称不雅而进行的更改,比如“鼠”、“猪”、“蛇”在古代,都被人们视为阴暗或象征狡诈的动物。在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中,阴暗狡诈都与邪恶相关,因此,人们在占卜问卦时,就对这三种属相进行了“雅称”。
鼠为子,称“老虫”、“小虫”、“子鼠”、“子老”、或“子鼠”。“老虫子”,在古代属于贬称,尤其是对小孩,表示对其轻视。如果把“鼠”比附于人,那就是对某人的咒骂和轻视。“老虫子”谐音“老蠢子”。“子老”则取反意而通俗地说,就是“你老哥”的意思。
牛为丑,称“牛老”、“老黄牛”、“老黄头”。“牛老”与“鼠老”意思一样。牛自古在农业发达的中原地区,就是重要的生产工具,人们对其重视有加,把老黄牛比为人的长辈很自然。
虎为寅,称“寅老”、“寅头”。以人头比附动物名称,在属相别称中还有“猴头”之称。
兔为卯,称“卯老”、“卯子”。在干支纪年中,人们把“卯”比附于“子”。
龙为辰,称“宠”、“赤黄龙”、“辰老”。“宠”字与“虫”谐音,但意义相反,把“龙”字雅称,既符合龙的身份,也有人们喜爱之意。封建社会把龙视为主宰一切的“天子”。同时又有龙能风雨兴云、威力无穷的传说。“赤黄龙”更把龙称雅化。龙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但龙的形象却有现实基础,在古代,人们把马、蛇等形象部分或整体纳入“龙”的身体之中,使龙成为由各种兽类所合成的特殊“动物”,以至人们把“龙”看得神明无比。封建帝王借“真龙天子”之说,使天下人俯首称臣。
蛇为巳,称“长虫”、“长子”。“长虫”与“老鼠”相反,一为长,一为小,小可为大长。古代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常受蛇的侵害,因此,对蛇有一种特殊的畏惧感,在属相别称中把“蛇”雅化。
马为午,在古代,人们称“马”有两种发音和说法,一读为第一声“马”,一读为第三、四声“骂”。属相中的马字发音为“马骂”。
羊为未,称“羊老”、“美髯公”、或“羔羊”等。自古羊在中原地区就是重要的禽畜,羊肉、羊奶和毛皮都是人们重要的食物和生活用品来源,因此对羊也是重视有加。
猴为申,称“申老”、“申公”、“猿猴”、“猴头”。古代有美髯者,多以“美髯公”称之。猴比猴头,一是与“兔比卯子”是同一意思,二是与把兔称作“狡兔”一样,猴也很有灵性,且很淘气,称其为“猴头”,更显淘气。
鸡为酉,称“青龙”,古代有“青龙”号。鸡在古代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有重要作用,鸡多被作为祭祀品。
狗为戌,称“戌老”。“戌”字发音接近“嘘”,古代人们常常“嘘”气,或因生气,或因吐痰唾沫,把“戌”作为人的属相,多含有轻视和蔑视之意。
猪为亥,称“亥老”、“黑猪”。猪和蛇一样,都是人们常常厌恶和唾弃的动物,猪在古代常以“猪狗不如”来形容某人和某些动物卑下恶劣。“亥老”同前解释“戌老”的意思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