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书生是哪个生肖?
“ 生”字的金文字形,就像是个侧身跪坐的人;而他的头顶上,正好是一个“辰”字——也就是龙和蛇了。于是,古人就以“生”作为了龙的代称。 《礼记·檀弓下》中有言:“君薨,百官总己,以听冢宰,而郊祀后稷,以报功泰一。”这句说了,国君死了之后,文武百官都收敛起自己的心性,服从冢宰(即太尉)的号令,然后到郊外祭祀后稷。为什么祭祀后稷呢?因为后稷教民耕作,才有了今天的收获,所以我们要祭祀他来回报他的功劳。那么,这个后稷又是谁呢?就是周朝的始祖,姓姬名弃。而这个弃啊,有个外号就叫“有虞氏之舜”。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弃长得像舜帝(姚姓,虞舜之名,也是他被称为“有虞氏”的原因),而且行为也像舜一样。这里就用到了“生”作为称呼了。
后来,大家把“生”作为皇帝的称号,就表示这个皇帝就像舜一样英明神武,德行高尚。比如《书·益稷》中就提到了尧帝:“予何佩哉?玉帛而已。予何以佩丝乎?水火而已。予何以佩兹土焉?百揆(kuài)而已。”这里的“水”指的是禹,“火”指的是契(xiè),“土”指的是后稷。意思就是这些先哲们已经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我又能有什么功绩呢?不过是如舜帝一般“恭己、无为、因循、守文”罢了…… 除了天子之外,“生”还被用作祖先的神号。
比如《楚辞·离骚》中就有:“皇考曰伯庸。”王逸注解说:“皇考,谓已故之父亲也。”也就是说屈原已经去世的父亲被尊称为“生”。再如汉代画石《西王母拜寿图》中,西王母对汉武帝说:“老身长生久视无死。”李善注引司马相如《大人赋》中说:“老子灵胎,世莫能识。”意思是老子是一个孕育在母体中的灵胎,一般人都不知道他在娘肚子里是怎么回事。这“老子灵胎”自然就被看作一个人了——“生”作为死者之称就这样产生了。
十二生肖,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生肖起源 于何时何处,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代学术界,都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
按现在的观点大多学者认为是产生于汉代。 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了1155枚战国时 期的竹简,整理出18种文献,其中之一称为《日书》。这是 一种类似月令之类的占卜书。其中的《驹以水日生》一类记 录着根据畜牧事件发生干支日的吉凶判断将来所生动物的性 。如“丙戊庚日生驹,驰”; 但同时又有“己酉日生驹,一足”之类的条文。这类的 条文中,牛、马、犬、猪、羊等均有人生肖记述。这为十二 生肖的产生研究提出了一条思路。
《吕氏春秋》的十二月令记述每 个月应从事的农事和其他事情。其中提到了十二种动物。这 十二种动物是:寅鼠、卯兔、辰龟、巳蛇、午鹿、未羊、申 猿、酉鸡、戌狗、亥豕、子蛙、丑牛。这里除了辰、午、子 三个月的动物与现在不同之外,其他均为十二生肖之属。可 见在先秦时期,生肖观念已经十分流行。当然,上面列举的 材料尚不能确切说明十二生肖体系在先秦时就已经确立。因 两种材料中所涉及的十二动物,虽然有若干生肖属相,但并 未构成一种有序的体系。
此外辰(龟)、午(鹿)、子 (蛙)等也与现在不同。先秦时与生肖有密切关系的观念 至少有两类。一是属气相配,一是属象相配。《吕氏春秋 ·重己》记载:“夫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 天地之理也。彼鼠、麋、虾、蟹有知焉,有人之理,今之万 物之散聚,皆生於人大夫之所能知也。”高亨先生在《周易 韵义》中认为,“虫者,生于天干之物。亥豕,戌狗,酉鸡 ,申猿,未猪,午鹿,巳蛇,辰龟,卯兔,寅鼠,十者并属 于虫。未羊、子蛙虽不属虫,亦属于是类,当脱”。
“天 干”说似乎不能确凿地解释“十者”与干支的关系。但“皆 生于人”一语确与后世的属相观念相近。高先生的“皆”究 竟如何理解?是否与干支纪日相联系?值得进一步考察。属 象相配见于《白虎通义 ·德义》所记载的“三统说”。“ 三统说”是《春秋·公羊传》学派为解释《春秋》经传中为 什么有先贬后褒、先讳后显等变化所提出的一种有关王朝兴 亡的理论。其法是把甲子等十二支分成三组,每组四支,“ 二三为一统。”汉时董仲舒、何休等认为,夏代属于寅、卯 、辰组,商代属巳、午、未组,周代属申、酉、戌组。三代 正色不同,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这样与每代所属支所 属物相配,则有:“夏,少康兴,寅也、木也、□也;孔甲 乱,卯也、金也、兔也。商,成汤兴,巳也、火也、蛇也; 太甲乱,午也、土也、鹿也。周,文王兴,申也、金也、猿 也;周幽乱,酉也、水也、鸡也。夏以斗建东北维,寅也; 商以斗建正东,巳也;周以斗建东南维,申也。”
这里的 物虽还掺杂着其他的配属原则,但有多个属于十二生肖之属 ,可见生肖观念影响之大。以上材料虽然只能说是关于十二 生肖产生的初步探讨,但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其一,生肖 观念在先秦时期已经比较流行。而《吕氏春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