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属于什么生肖?
属“羊”的碑。 秦代李斯书写的小篆碑,《泰山刻石》,秦始皇东巡时所立。现置于山东泰安市泰山极顶。这块碑是石刻文字中的瑰宝,也是现存最早的碑刻。 东汉时期的《西狭颂》碑,碑阳文共20行,满行35字,记述了东汉宣帝时征匈奴、羌有功的名臣陇西太守耿恭事迹。原在陕西成阳县(今泾阳县)境内,1967年移入咸阳博物馆。
东汉《汉故常山相蔺相如碑》,又称《蔺相如碑》,记载蔺相如在赵国及汉朝任常山县令、丞相时的事迹和功德。原石出土于山东省费县西北约30里的马牧池乡张庄自然村,现藏于山东曲阜文物馆。 东汉《熹平石经》,亦称《熹平石刻经》,东汉时期经学家蔡邕主持刻立于公元174年至178年间,用古文书写,共46块,刻经文字15万字,刻经内容主要为《尚书》、《春秋》等经书,现仅存残石,分别收藏于北京、西安、洛阳等地。此经被认为是“中国官方主持刻经的开始”。
新莽时的《王邑宗庙碑》,由王邑亲自撰文并书丹,记载了他修建父祖宗庙的情况。原碑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新莽《泉府石刻》,该碑为石质正方形,边长近半米,高约六十公分,厚三十多公分,由上下两块拼合而成;上刻铭文六列,每列十行,楷体写成;下刻《律九章》一篇,由左向右竖列排书。原碑现已佚,有拓本传世。
魏晋南北朝时期:
曹魏嘉平静君夫人墓前石发石志铭,是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有确切纪年的碑刻,原碑已佚,有拓本流传。
北魏正始五年《李宝造像记》,记载了北魏王朝统治者崇信佛教以及佛教兴盛的情况。原石在陕西凤翔县东南10公里处的宋金台遗址上,1979年出土,现藏于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北魏太和十九年《南齐沙门统释明秀碑》,记载了当时佛教徒信仰活动及僧官制度等情况。原碑在北京北海公园内,1973年移至中国历史博物馆。 北周建德二年《周太祖孝陵神道碑》,原碑在陕西蒲城县东北十六里的重光寺内,1980年移入陕西省博物馆。此碑是研究五代史及北方民族史的珍贵资料。
隋朝《大隋永济渠碑》,又称《通济渠碑》,记载了开皇九年(589)隋灭陈之后凿运河、通漕运的情况。原碑在河南省开封市东南25公里的朱仙镇,民国初年移入开封博物馆,后毁于战火,仅有拓片流传。 唐武则天证圣元年《凤皇泉铭》,由姚崇撰并书。原碑在陕西户县的凤皇泉寺庙内,现存拓本。
唐朝武德七年《梁国公魏徵碑》,又称《唐谏议大夫魏徵碑》,记载了唐代开国功臣魏徵一生的事迹。原碑在陕西西安市东北约30公里处,现迁至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东五泉村。
宋朝苏轼等人《苏易简墓表》,记载了北宋时期文人雅士生活情况,原碑在江苏省吴江县松陵镇,清代光绪年间废。 有宋徽宗赵佶御笔亲书的《大观圣作之碑》,碑原立在开封大相国寺内,后因寺庙重修挪至院内。1974年被移入河南省图书馆。
元代《王忠肃公墓碑》,由姚燧撰文并书。原有碑石二块,后只存一块,现存放于北京图书馆。
明代《玄妙观重修完竣记》,由朱元璋之子朱樉妻魏氏命人撰文并书,记载了明朝初年南京城内玄妙观重修的过程。原碑在金陵紫金山中峰,1964年移入南京博物院。
明朝万历四十三年《杨仪阁碑》,由徐光启撰,书法家董其昌书,记载了明朝末年著名科学家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交往及其科学活动。原碑在江苏高邮市西南二十五公里的三垛镇里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