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肖有哪些生肖?
中国12属相,与古代天象有密切联系。比如子鼠对应的是子时,即半夜十一点到一点;丑牛对应的是丑时,凌晨一点到三点…… 这样一对应,问题就来了—— 午马对应的马时辰是中午十一点至一点,而未羊对应的羊时辰则是下午五点至七点,这两小时恰好又分别属土(午)、属火(未)。
既然同一个时间存在两种属性,那么这中间肯定有个阴阳转换的过程。因此就有了另一种解释: “子”的“字”是指“子的最初形态”;而“午”的“字”则是指“午的中形”。“子”如何“初”?“午”又如何“中”?其实说的就是“子”、“午”中间的时段,这个时段属于阳,而且是个渐变过程,不是突变! 据此,古人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每个时辰都是两个地支相邻,如“甲辰时”“乙巳时”等等。同时,将每一时辰分成八“刻”,每一刻相当于现在的一小时。最后每一刻再分作六十四“分钟”,每一分钟开一响,如此细致精确的计时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叫做“农历计时法”或“干支计时法”。
用这种方法来计算时间,阴、阳各占半天,非常精细,不会出现阳多阴少或阴多阳少的情形了。所以这种计时的生肖也是平衡的。 但问题是,古人这样精细计算时辰是为了什么?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关系非常大! 因为每一个时辰都有“当值”的星宿,称为“值日星宿”;而每一天的每一时辰又有“当值”的地支,称“值时地支”。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天地间这一细微的阴阳转化现象——每当夕阳西沉,一个时辰的阴阳就发生了转化,值日星宿和值时地支相互更替,这种变化时刻影响着地球上的万物,包括人。
为此,他们把这一天中每个时辰的阴阳都记录了下来,并刻在竹简上,传给后人,这就是《黄帝内经》中的“五行大论”——
“寅申须丙丁,卯酉辛戌乾,辰亥壬癸子,丑未甲及午,戊己居中央。” 这短短几句体现了中国古代先哲们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非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