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丑什么?
“十二地支”又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时间体系。它把一个太阳日分成12个时段,每时段两个小时,分别以地支名称命名。每个时辰都有特定的动物作为代表形象,即“子时鼠、丑时牛、寅时虎、卯时兔、辰时龙、巳时蛇、午时马、未时羊、申时猴、酉时鸡、戌时狗、亥时猪”(注意与“十二生肖”的区别)。 这种分法显然受到印度影响(佛教传入对中华的影响是深远的),因为佛经中也是这样表述的——一天分为六个时辰节律(6时1节律),每个时辰又各包含三个阶段(3时1阶段),这样,一昼夜就是24小时,正好和现代科学测定的一天24时完全一样。 “十二地支”中的“子、丑、寅……”既表示了一个时间概念,也同时标示了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所谓“子午流注”“子母补穴法”等中医理论都是以此为依据。所以,古人说“天时、地利、人和”中的“天时”指的是时间的把握,实际上是指“子午流注”的时间规律。
我查了一下,《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中有这样的描述:“那妇人道:‘奴家姓蒋,小字盘珠。’笑道:‘贱名不污尊耳。’谢道:‘小娘子请言姓何。’”其中“贵姓”二字用今日普通话读写“姓葛”。可见,宋代人们已经习惯使用“姓氏”代指“姓”,而将“名”单独使用;到近代汉语中,“姓名”才开始特指“名字”。这一演变过程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 从古至今,中国人的姓一直是有姓氏之外的涵义的,而且非常复杂。如“司马迁”“李自成”“朱允炆”等等,除了表姓之外都还有特殊的含义——“司马”意思是“官居司马”或“出身士族之家”;“李”是“唐王朝的国姓”;“朱”是“明王朝的国姓”。这些特殊的涵义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