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怎么表示什么生肖?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从立春开始雨水就开始多了起来,古人用诗句描述的正是物候现象,而我们现在使用的节气正是根据这一方法划分的。 2月19日是立春,3月5日雨水。
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地球公转位置接近春分点(每公转一圈为一个农历年)。 每年的这个时候,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在南方处于回温的状态,而在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寒冷,人们还穿着厚厚的棉袄。
随着阳光的直射点向北移动,天气也逐渐回暖。到了谷雨节气的到来之时,气温明显升高,雨量也增多。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4月5日是清明节,这时太阳到达了黄经15°,南北两极之间的温差达到最小值。
然而,在我国古代对于节气划分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淮南子·天文训》中提及“夏至三旬,阴气未半;冬至三旬,阳气未半。”也就是说冬至和夏至期间白天黑夜时间各少一半。因此有“夏至三旬后,大暑白露间,立秋处暑伏,霜降寒露退”的说法。可见在古代节气是随着太阳的位置的变化而定。
现代意义上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划分,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经过一年的时间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由于我国地形复杂,各地气候差异很大,所以每个节气的到来日期相差甚远。除了二十四节气外,我国民间还有“小寒大寒又一年”“小寒不出大雪埋”的说法,可以看出在小寒和大寒期间也是进入冬季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