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哪些学校?
明代有四大名校,号称“天下四书”,分别为南京的国学和太学、北京的国子监、杭州的浙江乡试和江西南昌的江西乡试,这四所学校的第一名,称为“天子第一榜”“南北榜”或“江南江北榜”。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南方(江南)和北方两省的第一名牌大学了。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维护朱家王朝的长治久安,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政策,其中就包括设立南北两京,建立南北两个京师大学堂,用来选拔人才,培养官员。
《明史》记载:“初定京都,设五府六部等官。又设科场于钟鼓楼,礼官请定南北大试以分南北士类,从之。” 洪武二十年(1387年),又在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和北平府(今北京市)分别设置了国子监,作为最高学府,负责教学与选拔人才。南京国子监在洪武三十一年(1408年)先于北京国子监落成,所以最早建的南京国子监是全国的中心,地位最高。
南京国子监有学生250人,分为内外监生。内监生的待遇比较好,有房子住,还发俸禄;外监生不发俸禄只给伙食费,条件比较艰苦。但是无论是内监生还是外监生只要考中进士,都有官做,而且是高官。比如永乐十九年(1421年)科举考试,南京国子监162人中进士,随后被授官的就有117人,相当于考中了将近七成的人数(当时录取率估计比现在高考容易很多),可见南京国子监的影响力有多大!
因为地处江南,文化氛围较之于北方较为开放,再加上明朝初年的政策向商人阶层开了绿灯,所以这一时期的南京国子监的学生构成比较复杂,既有官僚子弟,也有寒门俊秀,甚至商人子弟也来此求学。不过到了中期之后情况就发生变化了。
随着工商地位的下降,商人的社会地位也大幅度跌落,国家财政来源主要来自田赋,而商业税收则受到严重挤压,商人的权利也没有了,连带着读书人的面子也没以前大了。虽然后期还有商人子弟入学,但是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及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