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国学学校?
“国学学校”这四个字一直困扰着我,今天偶然看到这个问题,就随便写点自己的看法好了。 首先应该弄清楚的是,现在所谓的“国学”和历史上真正的国学差距很大。今天的“国学”一词已经失去了汉代以前的含义,渐渐指向了儒家文化这一概念。而汉代的学者是很少谈论“国学”这个概念的(虽然他们使用过“国学”这个词),他们认为一切学问都是“道”的表现,没有什么东西属于“国学”而不属于“国学”,他们讨论问题往往不局限于儒学一家之言而是寻求综合各家思想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见解。
至于宋明以来程朱理学一派的学术传统更与“国学”没有什么关系了。用朱熹的话来说就是“盖自秦焚书以来,圣人之学湮没无传。汉唐之儒虽颇有讲明经术、承续正统者,而其说多未能贯通。至宋而道之大有所明,学者之所当尊信者始知有此一所当致力者如此。”可见宋明以来的新儒学在传承上古经典和建立自身体系上确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种学术传统也仅仅是对汉唐经学的一种突破而已,并没有真正超越先秦诸子百家的界限。因此我们一般认为这种理学之后的学术传统依然属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范畴,即所谓“汉唐经学—宋明理学”的这个学术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确实占据了主流地位,但我们要明确一点,这个“汉唐经学—宋明理学"的传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是由一批代又一代的精英学者们逐渐创立起来的,而是在汉唐经学基础上无数学者在探索中形成一个个派别,然后经过宋元的思想解放运动后终于在明朝形成了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官方学术传统。
所以我们说“国学”其实是在指汉唐经学—宋明理学的这样一个学术传统,它所继承的经典当然是中国的经典,但这个“国”其实是指我们这个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帝国而不是什么中华民族或者华夏民族,因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其统治者也用“华夷之防”来衡量是否接受了“国学”——不是族裔意义上的“国”,而是政治和文化上的“国”。
当然,如果谈到中华民族或华夏民族的话,那“国学”这个词就真的没用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本身就不是建立在某种特定的学术基础之上的,所以谈论“国学”也没什么意义;同样,当汉人建立了汉族王朝,中华帝国的版图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我们所说的“汉唐雄风”其实除了汉朝和唐朝的外交和军事成就外,还包含了汉人(汉文化和汉族)的复兴,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汉唐经学”或者说“汉唐国学”代表了华夏文明的辉煌时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