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桥是哪个大学?
康桥一词,今人容易望文生义,以为是在一座桥的名字前面冠以“康”字,如某某康乐桥之类。其实不然,康桥是Cambridge的音译,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的城镇。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年轻的徐志摩于1920年到英国游学。先在伦敦学校学习外交,后转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改学政治兼经济,1921年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当时在学校读书是免费的,一切费用,包括食宿和零用钱都是靠自己的生活费。徐志摩当时的开销有一部分是由继母章氏接济的。徐志摩在英国期间,不仅在学业上有了收获,而且在生活上找到了温馨,他在这里邂逅并爱上了林徽因。1921年10月,徐志摩回国后,继续进行文学创作,并于次年3月在上海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8月,徐志摩再次去英国,1923年又到美国游览观光,并发表《卞昆冈》(即《冷涧幽魂》)等多篇小说和散文。同年10月,应张慰慈之邀,徐志摩回到北京,参加编纂《共学社丛书》,并担任《晨报》副刊编辑,与北京的知识界交往密切,如胡适、梁启超、张君劢等。这段时期,徐氏创作发表诗歌20余首,他以清新飘逸的独特风格引起了诗坛的注意,成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和新诗的探索者。1924年,徐志摩作为英国文化交流使者,随“中英文社”社长杜威(曾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来中国讲学。当时陪同杜威访问中国的还有美国著名作家鲍易(又译鲍易士)。在中英文化交流期间,徐志摩与胡适等人作为东道主,一同陪同杜威先后到中国的许多城市讲学。同年3月,徐志摩在南开大学任教授。次年秋,徐志摩回到北京,创办了新月书店。1926年到上海,与胡适、陈西滢创办《新月》月刊以及编辑《晨报》。1927年春,徐志摩担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1928年,再度去英国。年底回上海,再去北平(即北京)。
在徐志摩的心目中,英国是“真愉快的英国”,有“最可爱最古艳的康桥(即剑桥)”,他在那里有青春的记忆,他不忍离开这片土地!但是现实是残酷无情的,徐志摩终究是“飞”回了国。回国途中,他途经印度,印度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魅力让他陶醉,印度的蓝天白云也在他的心目中烙下挥之不去的影子,他在这里写出了他著名的诗篇《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不胜凉风的娇羞,……”以及《西边的一抹呀,如血的落日》。
1928年11月,徐志摩再度去英国。同年11月6日,离伦敦南下威尔特郡,到他爸爸在皇家骑兵卫队营居住地度假一个月。在这里他写出了著名的《再别康桥》,发表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第1卷第10号。在《再别康桥》这篇文章中,徐志摩提到了在英国康桥(剑桥)度过的那段岁月中最美好的时光,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他对康桥的无限“蜜甜”。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政飞机从上海返回北京途中因遇雾飞行受阻。下午继续飞行,飞至济南南部党家庄上空时,因机师失事飞机触山倾覆,酿成惨祸!这一噩耗传来,震惊了全国文学界,人们纷纷撰文悼念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诗人。这位年仅36岁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的“飞”翼,就这样结束了他的短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