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公办民助学校?
公办民助学校,是介于纯公办学校和纯民办学校之间的一种客观存在形式,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开始出现。上世纪80年代末,为解决当时的入学难问题,一些公办重点中小学开始“民办性质”的校办校、班办班,如在上海,就曾出现了一大批“实验班”、“强化班”、“分层补缺班”等。
此后,“公办民助”的办学形式在一些地方不断发展壮大,其名称、类型也越来越多,如“机制改革试点班”、“改革性收费班”等,北京的“共建生”、“委托培养班”等也被认为是这一办学形式的变形。一些教育界专家将“公办民助”的学校和班级称为“体制外学校”和“体制外班级”。
据初步估算,目前“公办民助”形式的中小学班在全国城市约有2000个,学生总数约20万人,比较集中在大中城市及省会城市,有1/3在东部地区。“公办民助”学校的经费来源,绝大部分是按“民办学校”标准向学生家长收取,平均比当地“公办学校”高出2—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