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辰对应什么?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是12地支,也叫12属相 古人用十二种动物来命名时间,每个时辰分为三个时间段,所以一个时辰被分成了四个阶段,也就是每一个阶段一个小时,第一个阶段从子时到辰时,第二个阶段从巳时到未时,第三个阶段从酉时到亥时,第四个阶段是从丑时到卯时。 那么根据子时不睡觉就会“犯太岁”的说法,可以知道在现在的二十四小时制中,子时是指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时间,而辰时就指的是早上五点到七点的时间段。当人们说某一个时辰的生肖是属龙的时候,指的就是这个时间点出生的人属鼠,但是属龙的原因是因为辰土克制子水,属于真克制,所以生肖龙的人性格当中有固执和急功近利的一面。
如果单独论五行的话,其实每个时辰都有不同的五行属性,比如早上五点-七点,这个时候五行属火,所以生肖蛇在这个时间段出生的人个性比较强,而且有很强的上进心,但是由于五点的卯木克制七点的午时,所以属蛇人有时候会表现出过强的占有欲。 以此类推,每个人出生的时辰不同,对应的五行也就不同,最终造成的八字也不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生肖,又叫属相,表示十二岁时辰之一。十二生肖,依次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生肖如何与十二地支配对是有典故的,在十二时辰辰中正午对应的就是十二生肖的龙,所以,龙在中国人的文化中也是最高的,最有灵气的,地位也是最至高无上的的。
古时把一天划分为12个时辰,用十二地支表示。每个时辰都是相接相承的,前一时辰的最后半小时与后一时辰的最初半小时重叠(即交,子时与亥时交,寅时与丑时交,卯时与寅时交,辰时与卯时交,以此类推)。
那么十二个时辰的具体对应时间是:
子时(23:00- 1:00 )、丑时(1:00-3:00 )、寅时(3:00-5:00 )、卯时(5:00-7:00 )、辰时(7:00-9:00 )巳时(9:00-11:00 )、午时(11:00-13:00 )、未时(13:00-15:00 )、申时(15:00-17:00 )、酉时(17:00-19:00 )、戌时(19:00-21:00 )、亥时(21:00-2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