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什么是英雄?
我属牛,所以我的英雄是牛魔王,因为我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孩子! 记得我6岁的时候我父母去外地打工,把我留在农村老家,由奶奶带大,那是一个春天,奶奶带着我去耕地,那时候小不知道什么苦,只觉得很有意思,在田间奔跑着,追逐着蝴蝶,玩得很开心。
可是突然我不小心踩到了田中的泥鳅,它猛地一窜,我的手瞬间被划了一道伤口,鲜血瞬间浸透了我的手帕,我顿时觉得眼前一片晕黑,倒了下来,随后我便失去了知觉。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我正躺在床上,旁边坐着的居然是牛魔王(我小时候特别爱看西游记)!他见我醒了就高兴的告诉我,他救了我,因为他是灵珠的转世。
从此我就认定牛魔王是我的英雄。 还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去河边玩,忽然一个声音传来“快救人啊,有人掉河里了”!我定睛一看,原来是我们村的二丫(我暗恋的对象),此时她正在湍急的河流中挣扎,我虽然会游泳但是不敢贸然下水,这时牛魔王出现了,他游向二丫将救上了岸,二丫得救了,而我却因此发了一场高烧,梦见了牛魔王送给我一件礼物——一只精致的猴儿棒,可当我兴奋的拿起猴儿棒时,忽然从梦中惊醒,枕头湿了一片……
而现实中牛魔王送给我了一件更珍贵的礼物——让我成为他的信徒。现在每当想起他和他的故事,我都会感觉到一股暖流在我心中缓缓流淌,我知道那是感动的泪花。
龙,是中国古人对蛇、马、鹿等十多种动物的综合体,它不是现实存在的一种动物,而是人们想象中的一种神物。在十二生肖中,是唯一虚拟的动物。
其在十二地支中排序第五,位居辰位,故又谓辰龙。“龙”字在甲骨文中为象形字,其形如虫,之后愈变愈复杂,也愈神奇。《说文解字》解释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对于“龙”的来源,考古界一般认为它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图腾崇拜。在陕西仰韶文化、青海柳湾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湖北屈家岭文化以及浙江良渚文化遗址中都有出土的以龙纹为题材的出土物。如在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发现了一件距今约8000的双体龙纹陶器残片。这种抽象的双体玉龙在兴隆洼文化中的玉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突出的地位,被认为是该考古文化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龙到了商代已基本定型,虽然形体还有所变化,但总特征则几乎无变化地延续下来。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商代墓中就曾出土过一件玉龙,从形状上观察已具有角、鳞、爪兼齐的特征。但春秋战国以前的龙尚有一种介乎龙蛇之间的原始状态,角小且直,兽嘴短阔,形体矫健,多作曲伏翻腾的姿态。其后,龙的造形变化主要体现在鼻、角、爪等细部。
汉代以后,龙的造形与今天无异,并赋予了更为丰富的神力特异功能,而且往往与王权贵族联系在一起,作为吉祥的象征,成为中国人崇拜的对象。魏晋以降,龙由兽类上升为“飞龙在天”,成为帝皇的象征和装饰,其角愈盘曲挺拔,眼愈凶狠明亮,嘴愈凶残外张,形象也愈威风凛凛,不可侵犯。到唐代随着国力的强盛,龙的造型更加粗壮肥大,龙姿更加健壮有力。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宋元。
到了明清,龙的造型有所变化,“四爪”的小龙开始出现,但仍不是龙形的重要变化。龙的重要变化是在近代,特别是在日本侵略中国时,龙的形象在国人心中成为柔弱、怯懦和胆小的形象。龙的形象变化与中国国势的强弱在近现代几乎是同步的。但不可否认,龙的精神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中,尤其是它所崇尚的顽强不屈的斗争和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对中国文化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历代文化中龙是吉祥、祥和、仁义之兽。它和“龟、麟、凤”并称“四灵”。这四种神圣之物,“龟”为灵,“凤”为瑞,“麟”为祥,“龙”为德,四灵齐降,必为盛世。所以历代正统文化都赋予了龙以吉祥的象征,这正说明龙是“四灵”中影响最大的。
龙与“龟、麟、凤”还有区别。因为龙为四灵之长,它能腾云驾雾、上天下海,无所不能。所以人们相信,只要能够降服神龙,就能降服天下。所以,“四灵”之中唯有“龙”有“降龙掌教”等名称。龙文化一直是中华文明的主流。龙是至高、无畏和显赫的象征。如龙颜、龙首、龙章、龙光、龙驹、龙文、龙气等等。龙也是尊贵、显赫和成功之人的象征,如望子成龙、鲤鱼跳龙门等等,都表明了龙在国人心目中不可替代的形象和意义。
龙是吉祥之物,又是显贵、成功之人的象征。所以人们把“龙”作为子女乃至动物和植物等的取名命名,以图吉利和避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