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雀处堂是什么生肖?
“燕雀处堂”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于《战国策·燕策一》。 原文是:“夫列侯以千金聘孟尝君,而舍上尉之官,不亦高乎!士季以五乘致卿,而舍中大夫之位,不亦厚乎!今日我以万户之封而立将军之下,不亦卑乎!”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列侯用千金聘请孟尝君做宰相,却只给他安排一个上尉的职位,是不是太高啦!士季用五辆车迎接卿的地位的人,却只让他担任中大夫的差使,是不是过分优厚啊!今天我用万户的封地,立您在百官的最后一位,是不是也太低啦!” 这里的百官之首和最后的,指的是宰相和侍郎(汉朝开始设立的官职)。
因为这句话中的“官”“位”都有职位的意思,所以这里指的都是职务而不是级别。这“三舍”说的是同一种职位,只是官职高低不同而已。 后来人们把这句话简化成“三舍”或者“三席”来形容同一个层次、地位高的人之间对比,其含义跟“燕雀处堂”差不多。例如:《晋书·宣帝纪论》:“虽处名卿之列,其实未足以疆梁冀之一郡。”
燕雀处堂的成语典故讲的是东晋灭亡西晋的故事,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以及五胡乱华导致西晋的灭亡,后来西晋皇族司马睿在晋朝遗老王导等人的帮助下在建康建立东晋政权,导致一部分晋朝宗室不愿意南迁,过过着安于现状、醉生梦死的日子。当时有司马昱和王导的侄子王述为司马衍和宗室提了一个醒,后来东晋在他们的帮助下一直维持了几十年,后来桓温以及后来的刘裕篡位建立新的政权,王室灭绝。
燕雀处堂这个典故讲的就是这样一群人的想法,他们认为自己安居在大宅之中,燕子和麻雀安居在家中的梁柱上,没有打算南迁,后来北方的秦和前赵攻入他们的家中,这些西晋的宗室王公就被迫流散到北方以至于死亡。由此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短暂安逸却看不到祸患即将来临,其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曹操已经拥有强大的兵力,并且挟持了天子来号令诸侯,我们确实不能和他争高低。孙权占据江东地区,已经三代相传,国势险固,人心归附,并且有才能的人为其服务,对他只能采取联合的手段,而不能轻易想吞并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将东西连接起来而使物品流通到南海,东面可连接吴、会地区,西面可通达巴、蜀,是用兵之地,但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上天用来将它授予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吞并它的意思吗?益州西面有剑阁作为屏障,土地肥沃,广大绵延,有粮食可供给千万大军使用,物资殷实,军事上可用来作坚固的防守,像高祖凭借它创立帝业一样。益州州牧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又在北面占据汉中地区,使人民兴旺富裕却不知道爱惜他们,有才能的人都盼望能得到英明的君主。将军您既是皇帝宗族的后代,又以信义闻名于天下,广泛地延揽英雄,思慕贤能的人就好像口渴想喝水一样迫切,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西面和西戎各民族和好共处,南面抚爱你所能支配的少数民族,对外和孙权联合,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大将,带领荆州的军队向洛阳进发,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发,各地的百姓一定用箪盛着饭食、用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将军您,如确实能这样,那么您的霸王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就可以复兴了。”刘备听后,高兴地说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