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年份怎么算的?
“生肖年份”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应该说是生辰八字里年柱的干支如何对应生肖。 出生那一年是农历什么年份,这一年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例如,1984年是甲子年,1985年是乙卯年……以此类推。
一个人出生的年份只有十二个,也就是一循环,每一个循环为一个甲子。而一年到头有三百六十五天,五年就是一千八百七十五天。这多出来的几天怎么办?人们就用那一年的立春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今天立春2023.2.4),那么这一天的天干地支配上那个年份的天干地支就可以了。比如2023年是癸卯兔年,立春节气是在2月4日,这一天是农历十二月廿四,天干癸,地支卯,所以2023年就是癸卯年。
同样道理,一个甲子的第五个年头就叫乙卯年,第六个年头叫丙辰年,第七个年头叫丁巳年……如此类推。 这样每年都有一个对应的十二生肖,它们分别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在古人看来,一年就是一个周期,万物都在变化之中。以草木为例,春天枯木逢春,万物复苏,花草树木茂盛起来;夏天枝繁叶茂,花儿绽放;到了秋天树叶黄了,花也落了,草木都开始凋零;冬天草木枯萎,万物沉寂。周而复始,年复一年。所以古人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来记录时间,就有了“甲子”、“乙卯”等说法。 而现代科学的纪年方法则是人为规定的。人类的社会制度在不断进步,为了便于管理,人们规定公元1年为公元前1年,把两者结合一起计算年代,就解决了年份的问题。但这种方法存在缺陷,它只考虑了阳历的因素,没有考虑到阴历的因素。
我国传统是以阴阳历计年的,二十四节气是划分四季的中介,立春意味着春天来临,雨水表示雨季的到来等等,这些都在传统农历中反映出来。 要换算阳历和农历的年代差多少,可以用这样的公式:阳历年份数减去3,再加2,就是当年的农历年份数。如1999年公历是闰五月,那么农历就有五个正月十五和十六,于是农历年份数是2000-3+2=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