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佳丽什么生肖?
“后宫”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百官公卿表》,其上记载了皇帝后宫女眷组成的机构——“内宫”: 皇后一人,夫人三人(昭灵、永宁、玉静),嫔九人(昭仪、昭华、淑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妙仪、良仪),美人九人,才人七人。 以上合计三十六人,加上各种婕妤、昭容等若干人,总数在五十左右。
到了晋代,皇帝的后宫又有了增加,除了“三夫人”“九嫔”之外,还增加了“三夫人”,“九嫔”之外,还增加了“三夫人和九嫔”,人数进一步增多。
到唐代时,对后宫的记载更加详尽。唐玄宗时的制度: 贵妃、惠妃各一人,掌宫掖之内,统领千余婢妾; 昭仪、昭媛、修仪、修媛、充仪、充媛各一人,位在九嫔上下,掌导引皇后、贵嫔,视正仪;
婕妤九人,掌讽咏经史; 美人九人,掌礼仪应对; 才人七人,掌服饰; 宝林二十四人,掌乐器; 御女二十四人,掌进膳; 嫔十二人,掌洒扫; 上服十八人,掌首饰; 供妆二十二人,掌汤药。 总计二百三十五人,如果算上没有具体的职司的“诸嫔”、“诸姬”等,则近三百人。这是有明确记载的唐朝后宫人数最多的时候,比之汉朝多了差不多一倍。
从汉代开始,皇宫中的生活就有一定的规制,比如天子出行时有专门的乘车和轿子,住宿也有一定的规格要求——这当然是为了体现“尊卑有序”,避免混乱。 到了中唐以后,由于藩镇割据、宦官干政,皇帝们生活的地方也时而被侵扰,因此唐肃宗时修建了“南宫”,宣宗时修建了“大内”,以作为自己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场所。这两个地方,也就是后世所谓“紫禁城”的前身。
不过,尽管有了两座宫殿,但中唐以后的皇帝仍然喜欢到处游走,他们或是居住在兴庆宫里,或是在大明宫中处理朝政,或者在曲江边游乐,或在城外打猎。
由于没有固定的生活场所,皇帝的嫔妃们也无处可去,只能跟随皇上走南闯北。据说有一次唐穆宗带着爱妃郭贵妃游幸,结果半夜遇雨,于是就在一座桥旁边搭起帐篷过夜——这也成了后世戏曲小说中经常提到的“风雨潇潇夜,孤馆驻骖騑”的典故。
这么奔波的原因,是因为中晚唐时帝王庙社的礼制尚未完备,虽然历代都有规定,但皇帝们总觉得不放心,总是要亲自去看一看,立一立榜样。
等到北宋太祖赵匡胤定都开封后,形成了“京师”与“行在”之分,并且建立了新的礼制,宫室也有所规范——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的时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