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年代表什么生肖?
“六十甲子”是古人用来计时的方法,它把一昼夜平均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从子时至亥时分别是: 子时(23点至1点)丑时(1点至3点)寅时(3点至5点)卯时(5点至7点)辰时(7点至9点)巳时(9点至11点)午时(11点至13点)未时(13点至15点)申时(15点至17点)酉时(17点至19点)戌时(19点至21点)亥时 (21点至23点)
一个甲子就是六个十天干加上十二地支重复循环形成的一个周期,在计算上也就是60的倍数。其中,每个干支都有对应的五行属性(这里不讨论纳音五行的知识)。用干支可以准确推算出每一时刻的时间点和八卦风水方位。 用干支计时有一个不足之处——不能显示具体某一时间段的变化情况。因此需要把整个圆周均分为360等份,每等份的时间长度以“小时”为单位。这样每一个甲子就被划分成了六十个节气,每个节气恰好对应太阳公转轨道上的两个节点。
古代没有时钟,人们只能根据日升月落判断时间。一个月当中有两个节气的日期恰好重合于今天所说的“零时”“正时”——即公历的1月1日和7月1日。所以,在公历的1月1日到7月1日之间,就设置了“冬至”和“夏至”这两个二十四节气中的特别重要的节点。
为了配合农历计算月份,又把每一个节气分成了十五等份,每等份间隔的时间长度以“分钟”为单位。这样就把整个圆周都分割成了大量的“时段”。其中,每年冬至前后(公历12月22日至23日),太阳位于南回归线,是中国大部分地区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冬至过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周而复始,白天最长的“夏至”就会逐渐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