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约是什么生肖?
《本草纲目》,“茱萸,气味甘、辛、温、有毒”;陶弘景注引李当之《药对》“茱萸,味甘、辛,大热,毒甚” 。可见其性温热而有毒。 在古人心目中,它的毒性甚至比砒霜等更有害。如明·李时珍说它“多食令人坠吐,故古人入药,只宜九蒸晒用。今人不知,多用酒浸、醋煮、蜜煎、人乳拌,或捣汁,或焙研为末,食积气滞,何啻千里!” 既然茱萸如此难缠,为什么还要把它推上餐桌呢?这是因为人们发现了它的另一个用处——去湿散寒。 原来,在中医药理论中,有“湿气通脾”的说法。脾脏最烦湿邪,一旦沾染很容易出现病症。这时如果我们吃点儿能燥湿的东西,就可以帮助脾脏祛除湿气,恢复健康状态。而茱萸恰恰就有这个功效。 所以从祛湿的角度而言,吃茱萸的好处多多。
当然,凡事过犹不及,多吃同样会出问题。正如清代名医王孟英所说:“多食损目,坏心。”明代刘若金也说过类似的话:“多食昏目,久服沉水(即沉香),令人有梦。” 其实,古代养生家早就意识到了茱萸的毒性和副作用。因此他们在服用时非常谨慎,不但控制剂量,而且讲究服用方法。比如宋代的《开宝本草》中说:“勿令犯醋及铁器,损人。”明代李时珍也有类似的说法:“凡服药,忌生冷、油腻、腥气等物。” 但是,这些经验之谈并没有阻止现代人在食用茱萸时不加节制地胡吃海塞。于是,各种不良反应纷纷现身。 仅2013年至今,全国各地医疗机构报告的药物不良反应病例中就涉及萸肉(即茱萸)49例。其中,最严重的是药品不良反应导致急性肾衰竭5例,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6例,腹泻5例,皮疹等皮肤反应7例。此外还有头晕、胸闷、乏力、嗜睡、口干、便秘等多种症状。 但最让人称奇的,还是要数美国一位医生发现的案例。
有一位美国患者在服用含有萸肉的药物后,竟出现了“严重肝损伤和肝炎”,进而发展成“重度肝硬化和肝癌”! 看到这里你估计要问了:到底是因为药坏了还是病生了肝病呀? 对不起,专家也说不清。因为该药的化学成分尚不明确,且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时有可能产生相互作用,所以很难判断到底是哪个因素导致了严重的肝脏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