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字代表什么生肖?
“鳞”字代表龙或者蛇。 首先,我们看“鳞”字的部首“鱼”旁。在古文字中,“鱼”与“兔”旁经常互换,比如“鱼”旁换置在“月”上,就是繁体的“服”字,换置在“示”上,就得到一个“祥”字;而“兔”旁换置在“鱼”上,就得到一个“鲤鱼”的“鲤”字。所以根据古代的拆字游戏,可以得出结论:有“鳞”字必有“鱼”字(头),有“鱼”字必有“鳞”字(身)。
其次,我们来看“鳞”字的本义是什么。《说文》中有言:“鳞,蛟龙之状也。象鳞形。”也就是说“鳞”字最早的意思是形容龙的形状像鱼类的鳞甲一样。而古人对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称谓,龙、凤、麒麟、乌龟等等都被赋予了民族的图腾崇拜意义。其中龙被赋予的意义最多,也是最具象征意义的动物。《礼记·檀弓下》中有言:“君死称崩,父死称薨,师死称卒,大夫死称卒……”《礼记·曲礼上》中说:“天子死于庙,诸侯死在寝。……”这些记载中的死者被冠以不同的称呼,其中有一个特点就是都有“死”字。而在《礼记·檀弓下》中还提到一种特殊的死法叫“坐丧”。其文云:“天子之大丧,若坐尸,见丧者执绋而吊之,哭乃返。诸侯之大丧,亦如之。……士丧,虽坐于堂,哀戚犹重。……”这里虽然提到了天子与诸侯的丧葬礼仪,但特别提到的却是士这个等级的丧葬礼仪。而“士”这个词在周代指的就是有封地、具有贵族身份的人。可见,当时不论地位高低,死亡时都强调遗体完整,并且要用特定的仪式让灵魂有所归宿。
最后,我们从十二生肖中寻找答案。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其中子鼠卯兔又被称为“阴属之物”;巳蛇未羊又被称为“阳兽”;而辰龙未羊又被称为“龙羊”;还有午马酉鸡称为“阴阳马”和“阴阳鸡”。由此可见“阳兽”、“阴兽”、“龙羊”的概念是符合“鱼”、“鳞”特征的。另外,我注意到《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到:“大寒水盛,形体乃坚。”……“大暑热盛,腠理洞开。……”其中的“大寒”“大暑”刚好对应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份——腊月和大年初一。而“水盛”和“热盛”正好描述了冬天和夏天在水火两个方面对于人体的影响。我认为“水盛”的“水”指的是冬水,而不是春水或夏水。冬水的特性才最可能成为十二生肖的根源。而十二地支恰好反映了四季的轮回,以及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到来。其中冬至是寒气渐生之时,夏至是热气渐生之日,春分、秋分则是阴阳平衡之际。它们分别对应着“水生”“木盛”的时代。从水生到木盛,好比从鱼到鳞的变化过程。而且这个变化是循序渐进的,就像自然界的真实存在,而非虚构想象。这就把“水”和“木”联系了起来,从而得到了“水木”的组合。而“土”则是在“木”之后得到发展的。因为有了木才能生长花草树木,才有了土的性质——承载、滋养万物。因此我推测“土木”的结构比较符合原始的“生”的含义。而这个含义正是十二生肖中第一位的“鼠”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