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生肖带什么佛珠?
我佛慈悲,度万物生灵 首先肯定是没有说法说必须带某某的佛珠才算是正确的,这样是不对的。 佛教讲究的是自修自得,随缘随喜。你戴什么佛珠,对佛法的理解怎么样才是关键所在。 我想大家应该都没有办法了解所有佛经的上百个版本的说法吧(不要跟我说什么玄奘法师译本和鸠摩罗什译本的区别,这种级别的问题也不是我们这些凡人能考虑的)所以呢,我们就需要有一个标准来判定哪个是正解,哪个是误读。
在佛经翻译史上,有两个伟大人物,一个是唐代的玄奘大师,一个是宋代的宗赜禅师。他们两个人都主张“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信”就是要求不丢不歪,忠实原文。 “达”就是说翻译要通顺,让人家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雅”呢,就是说文字要典雅,不要用一些生僻词,也不要用口语。 后来这个翻译三标准的流传越来越广,被众多佛子所接纳。 所以我们现在如果读到佛经觉得不理解,可以问问自己,我是按照‘信’、‘达’、‘雅’的标准翻译过来的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放下烦恼,安心念佛;如果是否定的话,那还是要仔细思考一下了——究竟是原文有问题还是我们的理解有问题,或者是我们的翻译有问题。
回到主题上来,既然我们要参照玄奘大师和宗赜禅师的翻译标准,那么就来看看这二位大师是怎样翻译‘随身佩戴’这个词语的吧。 我们先来看《大乘广戒经》卷第一云: 若欲受持此戒,当愿众生,身心清净,无诸苦恼。于有情身,或复傍生,一切生命,随有所得,皆令解脱。受持此戒,应有九愿。何等为九?一愿我及众生,身常无病;二愿众生病,我当病灭;三愿众生离苦,我当乐足;四愿众生消灭罪障,我得安乐;五愿众生住佛种性,我入菩提;六愿众生具三昧乐,我证神通;七愿众生心常欢喜,我脱忧恼;八愿众生智慧明达,我识真理;九愿众生速成佛道,我成正觉。是名菩萨受持净戒应发九愿。 这里直接引用了两位大师的译本,可以看到,这里明显是说菩萨应该带着众生一起解脱成道的。
我们再来看《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 尔时世尊告帝释言:善哉!善哉!仁者!快问如来如是深义。如我所解,彼诸众生迷妄染著,流转生死,受种种苦。若能至心无间休息,勤修习行,渐次能得止息众苦,离诸系缚,解脱自在。犹如鱼游于水,鸟飞于空,无系无缚,得大自在。又如盲人远涉大海,忽遇良医,眼得明了。
这里似乎有提到让众生离苦得乐的意思,但是并不彻底。 我们继续看《圆瑛法师白话直解》中是如何解释这段经的: 此经乃阐扬净土法门,令生信愿,执持名号,求生西方,而得解脱。 是净土法门,专指往生西方而言,不是圆寂。以圆寂为极乐之因,亦非所宜。 以弥陀经所说,无论凡圣,但得往生不退即圆证菩提。故知往生者,即是圆证。岂有另立圆果之名,更开一法门之意乎? 而此经中,亦未尝不以观想为因。上智之士,观想即成实相,实相即是观想。下愚之人,纵令久修,不过得闻思修三慧成就而已。岂有下劣之人,不能观想,而能圆证菩提者乎!故今谓以观想为因,得圆证菩提之道。 可见就算是我们念佛持咒,也还是要我们自身起心动念与极乐世界相应,才能到达彼岸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