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字代表哪个生肖?
一、“弓”字的字形演变 “弓”的甲骨文写作“ ”,像一张弦已经拉满的弓,金文异形字作“ ”“”,小篆作“ ”“”。隶书变作“ ”“_ .”。唐代刻碑,“弓”字还保留古文字的风格,如《大唐故特进李君墓志铭并序》:“弓力未衰,天年不坠。”宋代以后的字写成“_ .”或“_ _”。现在的简化汉字“弓”则是根据古繁体字“弓”的左半边“弓”改写的。 二、“弓”的字义演变 “弓”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其本义即引申指射箭的器具——弓。如《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其中的“弓”字指的就是用于弹奏弦乐的工具——弓,这种用法一直沿用至今。
后来,“弓”又引申指弯曲。《礼记·檀弓下》:“弓人持弓的左手叫‘射’,右手叫‘御’;箭杆的中部叫‘身’,前端尖处叫‘末’;把木料弯曲成弧状叫‘弓’。”这段文字中的四个与“弓”相关的词语都保留了它们的原始意思。 三、“弓”的成语典故 吴越争雄时,吴王夫差攻打卫国,卫惠公战死于阵前。夫差命范蠡为使者前往卫国吊唁。临行前,吴王嘱咐说:“孤此次出征,是为了使诸侯知道吴国强大。若吊唁时恃强凌弱,就会失去周天子所赋予的重任。你到卫国可尽量表现出我们的友好,不要使事态恶化。”不料范蠡在灵前把吴王的旨意全部反了过来。他双手抱着大弓,痛哭流涕地说:“孤主不幸,身死边野。我王悲痛,五内俱裂。我王特命臣蠡前来致哀,谨奉白鼓,借以祭主。”这番话正话反说,暗含讥讽。卫国人听后十分恼火,决定给范蠡一点颜色看看。第二天,双方议和,会盟于颛顼庙中。仪式结束后,卫人为范蠡举行宴会,邀请他演奏乐曲,以示友好。席间,卫国的音乐家和舞女分别表演了《鹿鸣》《四牡》等曲调。这些乐章都是歌颂君王功业的,意在提醒范蠡回去后好好向吴王表功请赏。哪知范蠡听了之后潸然泪下。众人问他原因,他说:“寡君听到你们国君去世的消息,非常痛心。今天见到你们的音乐,更使寡君忧伤。你们的音乐只适合祭奠死者,不宜用于宴享。祭祀时的气氛应该悲伤肃穆,宴饮时则应当欢乐轻松。现在你们丧礼庆典不分明,使得寡君有二忧。”这话同样是一正一反,巧妙掩饰了吴王夫差的骄横。 东汉末年,天下纷争,董卓专权,汉献帝软弱无能,朝政腐败。当时有人提出用武力解决社会矛盾,有人反对说:“如今四方动荡不安,戎狄(西部的少数民族)虎视眈眈。若再发生叛乱,犹如刺蝟头上长刺,箭靶中心插标。那可是射中了目标却难以拔出,危险至极啊!还是当个隐士舒服自在。”他的朋友听说后骂道:“你胡说八道,真像支没用的旧弓。”这个朋友引用的是《诗经·魏风·陟岵》中的诗句:“嗟尔君子,无俾尔遐逝;遥遥彼岸,何用弗承?”意思是说,好男儿有志在四方,哪里可以安居?你应该像张飞的牛角弓一样充满力量,而不是像支破旧的孤弓,没人愿意射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