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农历黄道吉日吗?
公元2015年12月17日,农历甲午年十一月七,公历12月19日为冬至。在老黄历中,这一天属于“闭日”,也就是古人说的“大煞之日”。按照古代阴阳学说,农历每月有“四立”“二分二至”共八节,每节都有固定的节气,对应于二十四节气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大雪、小寒”这十六个节气。 在这八个节令中,每一个节令间隔时间均匀,均为十五天(闰月则多一天)。每一节都有对应的阴阳属性,对应于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惊蛰、春分、谷雨、清明、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等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传统的习俗。
那么为什么要在冬至后推算“入九”呢?原因就在与“雨水”这一节气。因为在我国的传统习俗中,“雨水”是春季开始的标志,每年到了这一天,农谚中说“立春节气春盘吃,雨水节令早播种”,也就是说从雨水开始,天气逐渐回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生产的最好时节。而真正的降雪降温出现在立春之后,所以有了“立春一日,百草回芽;立春三候,草木萌发”的说法。
而在现代天文气象学上,“雨水”前后,太阳的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北半球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在我国古代,人们用“斗转星移”来计算昼夜的时间变化,划分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对应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当太阳到达黄道北纬34.8°时,为“雨水”节气的开始,而此时太阳的光照时间由上一日的40分钟增加到了60分钟。
在黄历中,“雨水”之前为“腊月”,之后为“正月”。也就是说,当我们进入了“雨水”这个节气后,老黄历中所谓的“闭日”也就结束了,新的“开日”从此开始。而“雨水”之后的第五天,就是传统的“惊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