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立秋具体几点?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在公历8月7-9日交节。 时至立秋,阴盛阳微,气候渐渐由热转凉,自然界的变化反映在人类身上,会出现乏力、倦怠、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等症状。秋季养生应注意滋阴润燥,补水去火。 立秋是阴阳转换的重要节点,也是养生保健的关键时节。这个时候,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又该做好哪些准备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立秋三候: 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凉风至”指的是刮风时感觉已有凉意;“白露生”的意思是早晨会有雾产生;“寒蝉鸣”指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在树梢上发出凄切哀鸣。 我们身处北温带,受季风影响,春季多风且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不同季节有着不同的气象特征,相应地,人体也要作出适应环境的改变。
《黄帝内经》中有言:“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这句话指出了养生的基本原则应随节气而变化。正如立秋之时气温依然较高,但早晚气温有所下降,昼夜温差加大,我们在穿着打扮上就要顺应这种变化,适时增添衣物,以免受凉感冒。 除了衣着外,我们还要顺应节气变化调整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以防正气亏虚。
由于立秋过后气温逐渐下降,日夜温差减小,人体的生理功能也发生变化。我们的肌肤腠理开始收缩,新陈代谢减慢,抵抗力减弱,此时若防护不当,很容易生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预防外部致病因素的伤害。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虽然此时气温开始降低,但是“秋老虎”发威的时候,温度可以达到35℃以上。这样的天气特别容易损伤人的津液,导致阴虚内热,所以此时我们尤其要注意调养脾胃,补充水分,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生冷食物,适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提升机体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