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为什么没有立春?
因为农历2018年是“无春”之年! 由于农历的闰月规则,导致某些年份会有两个立春节气。而另外一些年份则不会有立春节气。如2004年就只有立冬节气。这是因为2003年末出现了“冬至——小寒”——“大寒”的连续节气现象;而2017年至2019年出现的连续三个立春,则是由于2016年末出现了“大雪——冬至”——“小寒”的连续节气。 而2018年出现了一年只“立春”一天的特殊年份,这在历法中是被称为“无春”或“寡春”年的。这种现象的形成是由于2017年末出现了“小雪——大雪”——“冬至”的连续节气而导致的。
其实,无论有没有“立春”这个节日,都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正常运动状态。其影响的只是农历闰月的确定方式以及部分年份的二十四节气排列顺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不是主要的。
目前人类社会使用的公历(阳历)和农历(阴阳合历)都是根据太阳和月球的运动规律制定的。其中,公历把每个季节的平均温度作为划分标准的。当冬季平均温度高于15℃时,则为春季的开始。低于15℃时,则为冬季的开始。
当然,这是平均气温的概念,会有上下浮动的幅度。同时,也要考虑地域和海拔等因素。如在西藏部分高原地区,春天来临的时间可能要到农历三月份,甚至更晚。但海拔高反而气温低的现象是不存在的。 至于农历,除了考虑月亮、太阳的因素外,还要加入“闰月”这个因素。农历的立春、立夏等节气的确立要考虑月球的运行轨迹。为了保持月球运行产生的朔望月与农历二十四节气能够对应上,还要通过增加“闰月”的方式来调整。这也导致了有些年份农历有着立春、惊蛰、春分……而另一些年份却没有这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