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小学还是中学?
北京西城区,今年新政,严禁学校分区域招生,严禁以分数分班! 虽然政策出得轰轰烈烈,但效果如何很难说。毕竟这是整个基础教育体系的痼疾,而不仅仅是西城一区的困境。 北京的教育资源,是全国最强的,因为人口最多,所以聚集的资源也最多,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内卷和焦虑。 但北京的学区体系,也是全国最乱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北京是高考改革实行最多省份的城市之一(另一个是浙江)。什么是高考改革?就是分数不直接决定升学,而是需要结合你的综合素质评价来决定。那这一份评价报告里,老师是怎么描述你的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呢? 是“善于表达”,还是“性格内向”?是“经常迟到”,还是“遵守纪律”?这些表述都是具有模糊性的词句,给老师的选择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我认识的一位家长,孩子某次考试失误,结果老师给孩子个低分,理由是“你平时成绩这么好,这次不应该错这么多”。家长找了校长,要投诉这个老师,校长说,别闹了,我也没办法。最后只好换了个座位,远离了这个讨厌的老师。 这就是北京学区的现状——老师拥有巨大的评判自由度,而评判的标准,又很难量化。再加上综合素质评价,这种主观性更强的内容,让本已混乱的学区体系更加无序。
于是,家长们纷纷跑向了号称能上好学校的学区。而在一些学校跟学校之间,差距其实并没有那么大(尤其是非重点校与非重点校之间相比),但因为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使得这些看似平庸的学校,也有了名校的光环。 上月,我在清华门口拍视频,有人评论说,清华也就这么回事,没大家说的那么厉害;而我去年在北大门口拍视频,也有不少人评论说,北大也就这么回事.... 其实,无论清华还是北大,都还是不错的,只是比起那些没有上过顶级大学的,自然感受不同。但就算上了顶级大学,如果人生际遇不一样,差别也是天差地别的。 所以,对于学区房的选择上,应该还是看地段,看交通,看未来生活是否方便,而不是盲目奔着所谓好学校去。 毕竟,我们让孩子上学,是为了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而不是为了找一个好的工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