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怎么成立的?
我母校的历史可以参考《世祖顺皇皇帝福王史略》: 据清实录,太祖在沈阳时,曾欲选边外蒙古子弟入国子馆学汉文。天聪九年(1635年),清太宗命额尔德尼、噶盖等创制新文字。此年首次选拔蒙古学士廷臣之子及亲王公子等共二百余人来盛京习满文。天聪十年(1636年),太宗建国后金,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国语字典。是年九、十月间,始定国言字义表,建国书馆,选取蒙古官弟子二十人,汉官弟子二十人,习书写国书。
天聪十二年(1638年),始定蒙古班第格(百官职名),命固山额真恩格奇勒图等将前年所定国言字义表,译作国书,呈阅旨意,修订无误,颁行各衙门,以后官名悉用国书。天聪三年(1629年)起,太宗屡次派军入塞,掠夺人口作奴仆。是年第一次从河北掠获奴仆共七人(一作二人),其中一人名为潘绍周,潘绍周其人是本史一条重要的史料疑点。天聪四年(1630年)两次从河北获奴仆共十六名。天聪五年(1631年)三次从河北获奴仆共十八名。天聪六年(1632年)四次从河北获奴仆共十八名。天聪七年(1633年)五次从河北获奴仆共十七名,同时次从山西获奴仆四名。天聪八年(1634年)六次从河北获奴仆共二十名,同时两次从山西获奴仆共十八名。
天聪九年(1635年)七次从河北获奴仆共十八名,同时两次从山西获奴仆共六名。天聪十年(1636年)八年次从山西获奴仆共十三名。天聪十一年(1637年)九次从河北获奴仆共十九名,同时四次从山西获奴仆共十五名。从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建国后金,至天聪十年(1636年),共二十年间,历次获奴仆共二百九十二名,而山西所获奴仆百五十名,几占一半。因此时山西为明国京畿地区,人口自然较他省为稠密。天聪五年(1631年)太宗命额尔吉、噶盖等制国书蒙古字,并选取蒙古官学生员二十人、汉官学生员十人,在蒙古贝勒府习写国书。
天聪九年(1635年),改国书馆于亭华阁(在文馆之右)。天聪十年(1636年),命汉官学生员额尔格等二十人改习国书,每月给膳银五两。天聪十一年(1637年),命蒙古学生改习国书,每十人给膳银十五两。据满文老档,皇太极在朝鲜使者金庆寿归报,赞其国语整齐,谓:“我国字乃国书,与蒙古同,其臣庶所书,与书国书无异。其朝贺表章,仍用汉字。朕欲国人皆习国书,则凡章奏皆用国书,以遂统一之义,而表诚好武之心,于今春已命学士教之矣。自后奏章表章皆用国书,惟诏令用汉字,以示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