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什么音乐?
一场由小学生自编自演的音乐会,让不少人领略到了小学的“快乐音乐”教育。这场音乐会由南京市区20所小学的孩子自编自演,2008年1月开始排练,历时4个月,演出节目20多个。演出前,孩子们从搜集音乐家资料、选材、编创节目到演出服装、道具的制作,都由家长和老师指导,孩子们自主完成,真正展现了他们的才能。“快乐音乐”是南京音乐教育的一项成果。据悉,从2003年开始,南京地区已有10多所学校开展了这种“在快乐中学音乐”的“快乐音乐”教育。南京市音乐家协会主席汪津说,现代社会需要掌握更多音乐知识的人才,光靠音乐课上的古典音乐、民歌、通俗歌曲是满足不了的。汪津表示,只有让孩子们接触更多现代音乐、外国音乐,进行多元音乐文化交流,才能适应音乐发展需求。
给教材“松松绑”
其实,早在1990年,国家教委就制订过《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在这个教学大纲中,明确了音乐课的六个学习领域:审美体验、音乐知识、唱歌、倾听、说唱、音乐艺术和音乐与生活。而且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小学音乐教育应突出学生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演唱能力、编创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音乐发现和音乐理解能力等。”
然而,现行的音乐教材,却大都还是着意于知识、技能的培养,在课程结构的安排、知识点的把握、技能的训练等方面,依然保有较浓的重、难、偏、深的教学特点。
其实,早在1990年8月,原国家教委就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标准》在“课程的价值”中指出:“音乐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听觉艺术。音乐课程要以音乐艺术为核心,以音乐感觉、音乐审美、音乐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兴趣、创新精神为重点,帮助学生获得音乐基本技能,学会音乐实践,提高音乐素养,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良好的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培养热爱音乐的兴趣,以及一定的音乐想象力、理解和思维能力。音乐课程要密切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当代社会相结合,体现出广泛性、时代性和实践性。音乐课程对文化的理解和继承、对艺术思维和感官能力的培养、对价值观念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还明确指出:“改变音乐课程过分注重音乐学科体系、音乐知识及技能的做法,关注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音乐感、兴趣爱好及情感态度,把音乐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上。”
从课程标准的制定,到音乐新教材的使用,都充分体现了注重学生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实践中,很多学校的音乐教育依然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的“重头戏”。
让音乐学习走向生活
美国当代著名音乐教育大师阿尼斯·宾凯曾说过:“音乐教学应努力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从日常生活入手,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范例入手,使学生的音乐理解和音乐表达建立在生动有趣的‘生活体验’的基础上。”
音乐教育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与生
活相结合。平时,我们应该鼓励青少年多听歌、多看春晚,多与亲朋好友一起交流音乐,分享音乐。学校可在业余时间多开展音乐交流会、演唱会、音乐会、音乐讲故事比赛、音乐知识竞答、音乐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还青少年在愉悦的“卡拉oK”中提高音乐素养和表达能力,使音乐艺术伴随青少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