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如何复建?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学大都内迁。抗战胜利后,高校开始逐步复员。1946年8月20日,北京大学在北平复校。1946年11月,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分批北返。由于北平的校舍紧张,当时教育部决定:燕京大学新校舍的建设,由中、美、英三国教会共同商洽,其校址在北平西郊之五塔寺(今北京动物园附近);清华大学新校舍,择北平西郊玉泉山为基地修建。
五塔寺是蒙古亲王为纪念圣母而修的寺院,清代属于香山静宜园的区域,抗战期间毁于战火,一片废墟,但地域十分宽广。1947年7月,燕京大学复校计划获美国教育委员会资助。9月,校董会通过了复校初步计划。校长陆志韦聘请司徒雷登的好友梁思成为总设计师。为确保质量,燕京大学还专门聘请美籍华人、世界著名古建专家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天津大学建筑系教授)为总工程师。梁思成接到燕京大学的聘请后,十分高兴地答应下来,马上组织建筑系的师生,对五塔寺一带进行全面勘察,又到其他郊外地区考察选址,但发现真正能符合大学复校使用的理想校址只有五塔寺一带。后来梁思成还在清华大学为燕京大学代培工程技术人员,由他的学生莫宗江(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建筑大师)担任燕京大学复校工程的驻工地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