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如何估值?
一、基本因素
1、生源。生源可以分为存量生源和增量生源。存量生源指已经入学的包括学前、小学、初高中共计3——8年的生源,该部分生源可基本对应未来3——8年营业收入。增量生源指未来可能新增的生源,影响增量生源的指标包括区域人口增长、学校口碑、学区辐射能力、集团资源、管理层能力、潜在并购学校等。增量生源的估算更为困难,估算时可先保守估计未来的生源净增速,再逐年折现计算其对于净资产的增厚。
2、学费。学费是收入结构中占比较大的部分,也是盈利的直接影响因素,在计算时可考虑集团内其他学校的定价水平及提价比例、区域可比学校定价情况,以及自身定价情况。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民办学校存在政府补贴,可计入收入。同时,考虑中高考制度改革,中考普职“大比例分流”政策会倒逼职高提价,职高定价弹性空间会逐步加大,因此职高校收入增速预期会大于普高。另外,需要重点关注职业教育板块的高教板块,会享有极高的收入确定性和提价空间。
3、成本。成本是影响盈利能力的关键。不同的学校在人工成本、学术研究、投资发展等方面可能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毛利率可能存在差异。一般而言,规模及品牌效应较强的龙头学校毛利率较高。费用方面,随着并购速度趋缓,管理费率逐年降低。
二、估值模型选择
一般而言,教育类公司属于“轻资产、重运营”的资产,拥有“高毛利、高费用”的财务特征,其核心价值不在于厂房、固定资产等,而在于教学、运营的理念、模式,管理团队、教师团队的能力及口碑资源等,因此很难通过净资产账面值来进行估值。通常采用的主流估值方法包括PE估值法和EV/EBITDA法。
PE估值法优点是估值时对标清晰,可以较为直观地看出目标公司潜在的估值空间。
EV/EBITDA法的优点是可以较为直观地体现企业运营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