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什么是畜?
畜即六畜,一般是指马、牛、羊、猪、狗、鸡六种家畜。其实这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马在古代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战场上必不可少的作战工具; 牛主要用来耕作或是使役; 羊主要是用来食用; 猪除食用外,还指代猪肉; 狗看家护院或打猎; 鸡主要是食用。 后来人们用“六畜”来代表所有的家养动物。
《周礼·地官·牧人》有载:“凡祭祀之皮兽,邦国之兽,各以其毛色为区分。”注云:“祭祀共毛色,惟豕白毛,牛羊黄褐黑色。” 郑玄注曰:“祭祀共毛色者,共其颜色以为分(别)也。……此言邦国诸侯之兽以毛色为分。”
可见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通过毛色对六畜进行区分了,只是当时的动物分类还没有进入系统学阶段。 到了现在,由于人类文明进步和科技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以及畜牧业的专业化分工,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六畜已经不再是养殖的主要对象。
过去以六畜为主的畜禽养殖正在逐渐被以肉用为主的家禽、家畜所代替。但人们生活中仍然会在意这些细微之处的不同——新买的汽车会有人特意选择与自己属相相匹配的颜色,而刚刚购买的小奶牛则一定是最相像的那一头。
畜又称家畜,是指被人类饲养并为人类提供产品或劳务的兽类。在中国传统上包括牛、马、羊、猪、狗、鸡等。
牲,祭祀用的牲畜,在先秦时期有着严格的规定。天子用的牲叫“太牢”,包括牛、羊、猪各一;诸侯用的叫“少牢”,只用羊、猪。天子祭泰山可用"太牢",诸侯大夫祭名山大川只用羊、猪。
牛、羊、猪三牲全备称为"太牢"。由于其高成本,一般只有帝王诸侯可用,而且只能在最隆重的祭祀中使用。"牢"本义是养牛羊猪的圈,引申为牢笼。天子祭社稷用牛、羊、豕三牢,诸侯二牢,卿大夫用少牢,士只用特豕。
猪有黑猪、黄猪,还有白猪(也称豭);羊有赤羊、白羊,还有黑羊(也称为豖);牛有黄牛,还有赤牛(用于祭天),古代祭祀的牺牲都必须是毛色纯一的。古人祭祀因地域和等级的不同,所用牺牲的毛色也不同:东方天地为青色、南方天地为朱色、中央天地为黄色、西方天地为白色,北方天地为玄色,天子诸侯用牲也遵从此制。
以上是古代的祭典。还有一种祠典,祭祀本族祖先,诸侯称太牢、卿大夫称少牢,士只用特牲,即一头整猪。特牲只有在庙享时使用,在祭典中一般用特肺或特心。
古代有专门培养牲畜的地方,天子有囿,诸侯大夫有狩,士农商用养豚(猪),祭祀完毕,诸侯大夫赏赐给士农商,称为胙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