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指什么生肖?
“熙”字意为和乐、欢乐,同本义有嬉笑、游戏之意;引申为光彩、明亮、兴盛等意。 《说文·示部》:“熙,光明也。从示,喜声。” 段玉裁注:“此与《周礼》六典之‘肆献’、《礼记》‘大射’之‘揖’、‘进’、‘趋’、‘退’之字皆音喜。”“熙”字在春秋战国时期书写形式不统一,如:“禧”、“戲”、“徯”、“唏”、“煕”等字形,这些字形今归纳作“熈”。 “煕”字现代汉语拼音为xī,古代汉字简体写法做“煕”或“夕”,繁体写做“熈”或“曦”。 “煕”在古文字中像一个人站在阳光下,本义是日光、太阳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火光”。 古人把每天初升的太阳叫做“朏”(fěi),第一天的叫“朏一”,第二天的称“朏二”,第三天的叫“朏三”,如此类推。每月最末的一天称为“晦(huì)”,每个月的第一天称为“朔(shuò)”。每个月的中间这天,古人称为“望(wàng)”或“望夕”,农历十五日的满月,称为“仲秋月明”或者“中秋月夕”。每季的最后一天都称为“晦”,腊月最后一天的“晦”,就是现在常说的“除夕”。 一年中最明亮的光景,莫过于“孟春正月朔旦立春”之时,这一天白昼最长,黑夜最短。
“孟春”之后每一个季节的第一个月,都有“朔旦”,即每个季节的第一个月的第一天,都是“朔日”。春天有“阳春三月”的说法,这个“三月”指的就是“二月”,古诗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夏天白天时间长起来,“朔”从农历一月逐渐移到农历五月,而夜短梦多,人们容易醒来,所谓“眠轻”。
秋天夜晚加长,白天缩短,“朔”从农历六月逐渐移到十月,李白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冬季黑夜最长,白天最短,“朔”从农历十一月逐渐回归到农历一月,张九龄《立春日晨起对积雪》诗云:“玉阶琼露冷,金殿晓尘清。独见蓬莱雪,方知天地春。云开荆渚雨,木落渭滨人。欲识年华好,宜应早逐轮。”——其中“玉阶琼露冷”中的“琼”就是指冬天的月光,形容月光如水。
古人根据月亮的盈亏变化规律制定出了完备的历法,并应用于天文、数学、医学等众多领域的研究之中。 《周礼》中有关于祭祀时“奠斝(jiǎ)酌元酒”的记载,注曰:“元,始也。”“三祀五祀”中有“月祀”之礼——“是以春祭日,以朝觐母道;秋祭月,以夕拜省诚。” 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多有关于月的描述。
道家《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儒学经典《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窈窕兮,劳心惨兮。”——“月出”指的是月出东方,“佼人”即美丽的仙子。——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望月怀想美女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