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代表哪个生肖?
“虎” 与“忽”通假,虎和忽在古代同音通用。在商代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了“虎”字,而“忽”字在金文中有像两只老虎造型的文字;小篆中则将两虎合为一字;隶书演变至今的汉字中,“虎”、“忽”二字完全相同,所以是通假的。
那么为什么用“虎”来表示十五的月亮呢?这是因为古人用寅时(凌晨3点一5点)和午时(中午11点一1字点)分别祭祀天地之神,正月十一至十二日夜晚,正值新春前后,夜长昼短,子时(晚上10点一12点)刚过,天便渐渐放亮。《礼记・月令》上有春“昏寅” 的记载,意思就是黄昏的时候,在寅时刚刚过去的时刻,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天就要到了。
古人以寅亥为虎,也就是说正月十一生效这一天,正像老虎一样威严,又因寅属木,而东方主木,因此这个虎头就朝东方微曦。而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被称为上元,正月十五月儿圆,也就有了“虎”的称谓。 其实农历每个月的十五、十六都可能会遇到“虎”。为什么只有元宵这一天的月亮才会被称为“老虎”,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社会,每一个节日都有他的由来或传说,而元宵节就是由“虎”而来的。
传说汉武帝时期,有一年春天汉帝到甘泉宫游玩,当时正是二月,随驾的大臣们发现一只老虎跟着他们。汉武帝觉得十分有趣,于是就命令手拿弓箭的人将老虎射杀。但众人射了半天也未能将老虎射死,反而把老虎惹急了。后来汉武帝亲自出手才把老虎打死 。
原来这只老虎是西王母派去的使者,带着西王母的信前往甘泉宫向皇帝祝贺新年。因为信使的行程被误,因此就在正月十七到达,正好撞上了准备去拜会西王母的大臣们。大臣们误以为这是一只凶残的老虎,于是就拿箭射向它。
西王母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她认为这些愚蠢的人类居然敢向她派出的使者射箭,这是对她极大的亵渎。于是她就命令众神食肉饮血,以示惩罚。 西王母的使者当然不是真的老虎,所以它身上并没有毒性,只要不被它伤到就不会得病。而且西王母派去这个使者的仙兽还有“分身法”,它可以变幻成各种样子,这次变成老虎只不过是它的一个分身而已。经过协商,西王母最终原谅了这些冒失的大臣,使得他们免除了瘟疫之灾。
从此之后,正月十五就被称为“上元”,即“上天恩赐的圆月”,而“老虎”也被赋予了“上元”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