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舟之誓是什么生肖?
柏舟,出自《诗经·鄘风·柏舟》:“汎彼柏舟,載寢载興。齟齟議議,德音莫違。”毛傳:“柏木之舟。”鄭箋:“寝,臥也。興,起也。言我像那柏木之舟一樣守志不移。”後以“柏舟”指代未嫁的姑娘。這裡用為典故,暗喻少女不嫁。
《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命而自娶婦者,卑;家貧親老,無所歸適,而出賣其妻子的人,賤。所謂‘柏舟’,義非爾也。”
《柏舟》一詩共有兩個版本,其一為《詩經·鄘風·柏舟》,其二為《詩經·邶風·柏舟》。《鄘風·柏舟》述說的是國君之子與公主相愛而不能結緣的悲劇情節;《邶風·柏舟》則寫的是國人怨女思夫而不見歸期的情狀。二诗皆以“柏舟”命名,且通篇都用“柏舟”比喻女子,可見古人對於用“柏舟”來比附女性的傾向。 《風俗記》曰:“《鮑軍書》曰:禮,士不喪妻。古者,男子三十而娶,故四十而離居,五十而獨處。”(西晉·鮑明遠著)
由此觀之,在古人的觀念中,夫妻當中年歲剛滿三十的時候,便應舉行婚禮,將兩人繫結起來。倘若丈夫先於妻子過世,寡居的婦女要等滿四十歲才能再醮;若夫妻年齡相差較大,則婦女須等滿五十歲才能改嫁。 在古代,男人一般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四十歲的男人正處壯年,身體健旺,頭髮黑潤,精神飽滿;五十歲的男人,雖然沒到退休年齡,但已近半百,歷盡滄桑,看穿人世,懂得順其自然,不強求甚解。用“柏舟”来隐喻這樣一個年歲階段的男性,是最恰當不過的了。“柏舟之誓”即表明自己誓死愛情的忠貞,又含有對歲月蹉跎、人生易老的嘆息和憐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