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木脑袋形容什么生肖?
龙,神龙,真龙天子 传说龙王掌管着雨水,掌控着天下农田的收成。古代皇帝又称“农皇”和“天皇”。所以,龙代表着权力、财富和地位。 在古代中国,只有皇帝一个人可以使用龙的形象,其他人使用就属于违法行为。 《清会典》中明确规定:“凡御用龙文图案,臣工著述,禁止行龙字一、龙纹一。”如果皇室成员外的人家发现有“龙”、“龙纹”或“龙形”出现,一定要报告朝廷,否则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但是,有一个特别的情况除外:这个生肖是鼠。为什么是子鼠而不是老鼠呢?原来,古人在记年、算年龄的时候用“天干”,“地支”记年月日时。其中“甲子”“乙丑”等组合称“干支纪元法”——这种用法是从战国时代开始使用的。到了汉代以后得到普遍应用。因为这种方法非常科学,一直被人们沿用至今——这是后话。
在“干支纪元法”里,每逢遇到“辰、戌、丑、未”这四个地支的时候,都要换一次“天干”——因为这四个地支分别对应了“龙”、“狗”、“牛”、“羊”,而“辰”对应的“天干”是“甲”,“戌”对应的“天干”是“丙”,“丑”对应的“天干”是“戊”,“未”对应的“天干”是“己”;然后按照“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顺序循环下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六十甲子”。
这里就有问题了,每过十年,“天干”就要换一个,那么每隔二十年不就得重名吗?比如都是“甲子年”,“壬子月”等等,这种情况怎么区分?古人很聪明,他们在记年号里加入了“闰”的概念——只要有闰,就能区分农历同月的不同年份(公历相同月份的不同日期)。
但是,如果遇上“辰戌丑未”这四个“隔冲”的日子,怎么办?原来,在这四个“隔冲”的日子里,“天干”正好走完一个周期,又重新回到起点,即“甲”,这就形成了“甲子”、“乙丑”……,显然这不是“六十甲子”里的内容。
为了区分,古人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以地支相配”,即用某个“地支”同时配合“天干”来表示某年的节气。具体算法是这样的:先找出每年的“立春”,然后把今年的“立春”和去年的“霜降”之间的距离平均分成30等份,再用“冬至”所在的度数除以12,所得的商数就是该年的第一个节气的“地支”。
举个例子:2017年是农历丁酉鸡年。我们先找到今年的“立春”是几月几日,然后计算去年“霜降”和今年“立春”的距离——90×3=270(天),再平均分成30等分——270÷30=9(天)……15(天),即今年的正月初五到明年的立冬前一日一共9+15=24节气。再用“冬至”的度数除以12,得到的商数是“子”。最后把“子”配上“干支”的第一个字,就得到了这个节气的名字——子春分。以此类推,就可以知道这一年其他节气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