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暖冬还是寒冬?
从国家气候中心收到的消息,今年冬季(2016年12月-2017年2月)全国平均温度为-3.9度,较常年同期(-8.5度)偏高4.6度,刷新了2009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 其中,华北和东北地区气温偏高程度更是达到异常水平。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长假里,我国大部地区平均气温也是居高不下,特别是南方地区持续晴冷天气。 那么,今年的暖冬会不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呢? 首先,对于农作物来说,可能是利空消息居多。在已经过去的冬天里,北方的内蒙古、东北等地遭受了严重的冻害,局部甚至出现了倒春寒,而南方则是阴雨不断,对作物生长都有比较大的影响。 而处于物候期的蔬菜此时正处于旺盛生长阶段,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但是由于近期雨水稀少,土壤缺水严重,部分农作物的根系吸收能力会减弱,如果气温继续升高,植物体内的代谢反应就会加快,出现脱水现象,导致生长发育受阻。 目前看,蔬菜的产量和品质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对于能源需求而言,可能是一个利好。一般来讲,低温会对能源的需求产生拉动作用,但是,在极端天气下,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逆转——当气温异常偏高时,能源的需求反而会出现下降。这是因为在极端温暖的天气里,人们会减少燃煤、燃气等能源的使用量,改用其他替代方式取暖。在“暖冬”来临时,应该不会看到电力和天然气消费量的猛增,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环保的压力。 从长远来看,随着全球变暖的不断加剧,类似的极端气候事件很可能进一步增多,未来出现极端“暖冬”的可能性也越来越高。 当然,在短期之内,我们不能忽视了另一个负面因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仍然在持续攀升,2016年的增幅超过1%。尽管在“暖冬”来临期间,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可能会暂时下降,但是,在气温重新走低后,温室气体浓度很可能会再次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