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炳有多少学校?
我是1973年考上大学,在当时的中央大学建筑系(现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就读,当时学校里有个外号叫“田三千”,意思就是入学、上课和毕业要交三千块钱,其实这个钱还是公家的,因为当时学费是每年五百元,住宿费三百元,书本费五百元,这些费用加起来就是一千五,另外五千是从国家助学金里扣的(每个月五块,一年六十块,要扣十年,当然这钱最后也是从学生家里出的,不过比直接向家里要钱好一些)。 “田三千”的外号就是这么来的,当时全国应该没有第二个这么贵的大学吧,所以“田三千”也算是个象征了。
我读本科时,当时国家还是很穷的,百废待兴,但是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绝对算是优先级别的,一个农民家庭的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基本上是没有上不起学的。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国家还是比较富裕的了,对教育的投入更加不吝成本。当时我在北京清华学堂建筑学院读研,同宿舍有个云南的同学,他家很穷,每年申请学校的各项补助,有几千块,除了交学杂费外,生活基本不用家里钱了。
现在国家更富了,教育投入更是翻了几番,我女儿读大学时,学费已经全免了,而且每个月还有生活补助,真的没有哪个家庭因为读大学而负担过重了。 我们这一代,可以说是真正受益于我们国家教育发展的人,我们没承受什么教育压力,反而享受了教育红利,国家从贫穷到富裕,我们的学历也从一个中专上升到本科、硕士、博士,真的是很幸福的一代。
同时,我们也为国家繁荣做出了一点点贡献,那就是我们一代代人才输送,使国家繁荣有了可靠的人才支撑。就像当年我的导师吴良镛先生说的,他这辈子最大的成就就是培养了四、五个院士,这对国家来说意义很大,而对个人而言,这是无上的荣誉! 而我想说的并不是我读了那么多学校,而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国家强大的力量——教育强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