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办学校吗?
1978年,当时还在上小学的我,生活在深圳宝安县的一个小渔村,村子周边都是水田和桑园,交通极为不便,村里一年也看不到几辆汽车经过(当时还没有修高速公路)。我们这个小渔村只有几十户人家,而与邻村相隔的稻田里却常常有野兔、老鼠等动物在奔跑。那时候没有电视,也没有玩具,孩子们都在田野里玩,用泥巴玩过家家,用塑料纸折飞机,用树叶吹口哨,用竹子做竹筒,玩弹珠,捉迷藏……每天天还没亮就背着书包去上学,放学后又要赶着回家放牛或放鸡。 二十多年后,我重新回到这个故乡——它已经更名为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上星村了!道路两边高楼林立,到处都是汽车,原来平静的小河被填平改建成广场,种满了花草树木。原本开阔的田野都变成了高楼大厦,我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我的家乡。许多外来者到这里投资办厂,工厂越来越多。于是,原本宁静的乡村一下子车水马龙、繁华起来。
不过,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深圳的教育资源越来越紧张。为了加快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决定利用特区外的土地兴建一所高校,选址是我曾经的故乡——上星村(现在叫上星社区)。
建校之初,校方希望引进名校的人才和理念,将学校打造成国内一流院校,因此给学校取了一个很有气派的名字——“深圳大学(筹)”。那时,我还是一个在读的研究生,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虽然与母校相隔千里,但是每当周末或假期就可以回母校看看,感觉很高兴。 我还记得学校刚成立时,整个校园只有两栋楼,中间有个大操场。南边是教学楼,北大门进来就是学生食堂。教室和宿舍都很简单,但到处充满朝气。同学们都怀着建设新学校的热情,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图书馆里经常是人满为患。
1995年,我毕业后留校任教。当时的校区很小,只有三四千名学生,所以教师和学生都能很快熟悉彼此。后来,我校规模不断扩大,陆续建立了罗湖校区、南山校区、西丽校区和东校(现在改成国际学院)。同时,学校也不断引进人才,完善软硬件设施,打造国际化教育平台。如今,深大的在校生已达四万多人,成为我国一所重要的综合性大学。
作为一名从深圳大学走出来的学子,我能感受到母校的不断发展和腾飞。我相信,未来的深圳一定会越来越好,我们的深大会更加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