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马哲原理?
首先,对于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出发而非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传统哲学甚至中国古典哲学混淆在一起(事实上这也是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一大问题)。这一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有所体现,虽然该手稿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被正式收录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中但其在理论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建议阅读此部分内容。 下面我以对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解和阐述为讨论对象进行论述: 第一章导论是全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既是正文论述的理论基石又是整部手工作品的逻辑起点.这一部分大致可以概括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7页)是对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的概述以及由此得出的基本结论;第二部分(8~12页)是对“费尔巴哈”这一题目的直接展开和对第一部分的总结性陈述并以此开始进入正文。
第一章主要说明了三大命题,即“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切历史问题的实质及根本问题是社会上存在着经济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和形式、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三大命题作为马克思的历史观的主要内容构成了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这里我们只简单地谈一下它们所包含的基本内涵。 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理解的社会生活主要是通过抽象思维和理论建构来进行把握的:例如黑格尔就是以思辨的形式来研究现实社会的运动发展规律,从而得出了其著名的“合理形态的国家”的结论。这种思想路径的最大弊端就是把现实的世界归结为思维的运动把现实的矛盾消解于理念的演化之中——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意识到他们自己只不过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因而他们都不再能回到现实中去并且也不再可能回到现实中去……他们的头脑可是无法冲破这些僵化的观念的重围……” 于是乎,在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支配下的社会现实最终只能是一种虚假的幻象:一方面,当社会现实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时,人们仍然在原有的僵化的观念中去寻找变革的途径,结果自然是徒劳无功;另一方面,在人们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自身的行动所造成的后果之前就匆匆地作出种种抉择,最终导致社会的分裂和矛盾的不断激化——“革命不是思想运动而是实践行为”……
那么该如何看待社会现实呢?对此,马克思的答案是:要回到实践中去!因为社会实践才是社会生活的真正本原和基础。同时,只有在实践中人的主体性才能得以真正实现:因为正是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把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集中地反映为人和自然的矛质”[3] 在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应当理解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不是像通常所说的“生活是实践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摆脱唯心主义的束缚实现对旧思想的彻底批判,进而为建立新的世界观奠定基础。 第二章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其中又包括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其一,分工及其后果 其二,商品交换的性质和问题 其三,货币的本质和来源 其四,资本的本质和资本流通的过程 第三章阐述了共产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以上三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同一个主题就是“异化和扬弃异化”。 第四章是马克思对以往经济学观点的全面批判,也可以看作是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总体性批判;第五章则是根据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基本矛盾来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当前所处的时代境遇和发展趋势 ——至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