氱是什么生肖?
这个字念(yāng),是“羊”的异体字。 《说文》解释为:“气也。从生、从羊。”所谓“从羊”的意思是指“羊”字的古文字形与“气”的古文字形相似。 我查了字典里的古代字形,“气”字的甲骨文字形如下 小篆字形如下 可以看出,“气”的文字形状是一个象形字,下面一竖代表大地上的山川等,上面部分像云彩的气状物,这些就是构成“气”的字形要素。而“羊”的古文字形如下 同样是一种象形的汉字,上面的牛角象征“羊”的角,中间的一竖下面是“羊”的身体,上边类似“气”字上部的线条表示“羊”身上的毛,整个字形和“气”极为相似。
所以许慎的说法是对的,“气”“羊”二字的声音相近,意思也有联系,在古代是可以通假的。 “气”本义指自然界飘动的云气,后来引申出“气息”、“气味”等含义;“羊”的本义就是“羊”,一种家畜。 但是人们通常不会用这两个字表达“动物”“植物”“矿藏”等自然界的实体,而是分别用了其他字表示——动物用“兽”,植物用“草”或“木”,固体矿物用“矿”。 所以这里应该是以“气”代指自然界的风云气象,以“羊”代指家养的小牲畜。
民间常用的十二生肖,是用十二种常见的动物,来与十二地支相配,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既显示其各自的动物生物特性,又用这十二种属相来表示人的生辰年份及其运气,这是很有趣味的事情,也容易被人了解和接受。然而,在民间还有一种不太为现代人所熟悉的十二属相,其十二物象是:甲魁、乙羊、丙猴、丁鸡、戊猫、己狗、庚虎、辛象、壬鼠、癸豕、子蛇、丑龟,这种属相流行于闽粤两省沿海地区以及潮汕一带,使用畲、氽、莆等方言的少数民族之中。
这种属相,在方言中叫“生辰”或“命神”,是按闽南语的“闽南方音”来排列的,生肖则按照闽南方音把十二地支的象声字、谐音字和意译字加以引伸演化而成。如“豕”(猪),用“豕”替代“猪”是因为“猪”叫“豕诸”,“豕”与“猪”同音,“诸”与“猪”同音;“魁”是指“鬼魁”,“魁”字是“鬼”的意译字,闽南语称老鼠为“鬼”,也叫“鼠鬼”,叫“鬼魁”就是“魁鬼”(老鼠)的意思,其属相的“甲魁”是“甲子鼠”音译而成的。“乙羊”是“乙丑牛”音译,“羊”是从牛的象形引伸出来的,潮汕方言叫“牛”叫“娘”。“丙猴”是“丙寅虎”音译过来的,把“虎”叫作“猴”,是谐音所致。“丁鸡”则是“丁卯兔”的谐音。“戊猫”是“戊辰龙”,把“龙”叫“猫”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方言中龙叫“龙妈”。“己狗”是“已巳蛇”的音变,把“蛇”叫“狗”也是谐音。“庚虎”是“庚午马”,把“马”叫“虎”,也是谐音演变而成。“辛象”则是“辛未羊”,把“羊”叫“象”也是谐音。“壬鼠”是“壬申猴”,把“猴”叫“鼠”也属谐音。“癸豕”则是“癸酉鸡”,把“鸡”叫“豕”,也由谐音演变而成。“子蛇”是“子亥猪”,“子”与“猪”,“蛇”与“猪”也都是谐音变来的。
这种方言属相,在上述地区和少数民族中,也是用来记载自己的生日及其表示各种生物特征的,同时也是用来判断人生运程和男女婚配成婚的吉凶。这种属相的十二物象与十二地支生肖是相配的,但这种方言的“属相”只在当地使用。
需要指出的是,“亥豕”与“亥猪”本是一回事,因方言“豕”与“猪”的谐音,而把“亥豕”作为一种生肖称谓加以流传,“豕”字本来是一个象形字,后来简化成“猪”字。由此可见,方言生肖的“亥豕”与十二生肖的“亥猪”本来是同一种属相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