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解指什么生肖?

山萝卜山萝卜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猪,因为“诸”同“猪”。 有古书云:“正月惊蛰猪起蛰,二月惊蛰鱼上潭,三月惊蛰燕迎春,四月惊蛰蚕上山,五月芒种蛤蟆叫,六月小暑鸭知热,七月立秋晚禾黄,八月白露雁南归,九月寒露菊花开,十月霜降蟹脚痒,十一月立冬鼠为粮,十二月大雪养猪忙 。” 还有一句叫“正月灯头朝下,二月灯尾朝上。” 又云“正月玩灯楼外楼,二月戏龙河上看,三月清明扫墓去,四月谷雨茶会开,五月端阳粽香飘,六月大暑莲花开,七月立秋早晚凉,八月秋分稻上场,九月重阳登高处,十月寒霜红叶舞,十一月冬至吃汤圆,十二月小年喜团圆。” 以上只是简单的列举古籍中的内容,用以呈现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节气的重视——这些节气对应的不仅是自然万物的变化,而且是人们生活起居、农事活动甚至养生防病的重要指南。

所以我觉得用现代的科学语言解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天人感应”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太合适的。 但是如果我们抛开现代科学的光环,返璞归真的看待人类本身的话,也许我们能找到理解这种“天人感应”的钥匙。 比如我们看婴儿,刚出生的婴儿除了通过哭声表达需求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语言表达功能;婴儿在3岁以内几乎不会说话,这个阶段的沟通完全依赖父母或其他看护者的反馈。这时候的婴儿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几乎全来自于父母的讲述和观察,于是他们的情绪情感、认知发展和性格形成也必然受到父母的影响而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

随着慢慢的成长,个体从自然状态慢慢过渡到社会状态,知识结构不断更新,思维方式逐步完善,性格特点渐渐明显,最终形成了独立的人格。 而中国古人并没有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独立的人格,他们自出生就背负着“礼”的担子,于是他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不是从“我”开始而是以“我们”开始的——他们不是从父母的膝下承欢学语一步步走向独立,而是从君臣父子这种社会关系里找寻自我。这就导致了他们看待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时很难摆脱“天人合一”或者“天人感应”的思维定式。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