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前肖是哪些?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最早记载中国十二地支的是东汉王充的《论衡》一书。书中指出:“子,子宫也,丑,牛宫也,寅,虎宫也。”并认为每个时辰都有不同的动物作为代表。 那么这些动物是如何与我们的时间坐标挂钩的呢?其实这是我国古代古人通过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得出的结论。
比如人们发现老鼠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出来活动,而且善于打洞,于是将夜晚一分为二,将黑夜中出来活动的动物归为一类,用“子”来表示;而将白天活动,且爱打洞的动物归为一类,用“午”来表示。
又比如,古人观察到兔子是一种夜间出没的动物,而且喜欢吃萝卜和白菜(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吃素的兔子其实很少),于是就认为兔子是属“卯”的,因为“卯”在12生肖排序里正好代表着第二天早晨5点到7点的时光,这一时段正是万物萌发,植物长出嫩芽,人们开始种植作物的时间。
还有“酉”时,就是下午五点到七点,此时太阳西垂,公鸡开始打鸣,据说古时立春日,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郊外“迎春”,其间要“鞭春”,即用彩绸束着未发芽的冬小麦打公的屁股,以激励他尽快发芽,这个“鞭春”的日子就定在春分当天,“酉”恰好指代这一天。 当然,这种以动物行为判断时间的方法仅仅是一种习惯上的定义,并没有科学的依据,只是古人为我们保留的一份难得的趣味文史资料而已。
十二生肖的排序还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在天上过春节,觉得热闹,羡慕人间也如此热闹。这天他坐在彩云上往下看,只见华夏大地一片祥和,人们走亲访友,热热闹闹地拜年。玉皇大帝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人间怎么比我的日子还好过?他很不满意人间的红火。这事很快传到了太白金星耳朵里,他向玉皇大帝施以计谋。
他出面告诉人间,玉皇大帝要考察子民,决定挑选12种走兽来到天上过年,让人们选出最勤劳最有灵性的走兽。然后他再做手脚,把选中的兽排除在外。后来老鼠偷偷听到了消息,将这消息告诉了天下走兽。大家齐心协力,推选出12种走兽,在规定时刻来到太白金星身边。老鼠见这情景,也顺脚溜来了。
太白金星大怒,下令将12种走兽扣留,他禀告玉皇大帝玉帝下令让12种走兽轮流值班,看守天宫,以示惩戒,所以就有了年的12个时辰。这12种走兽就是十二生肖。
其实,十二生肖的排序是由于十二地支的次序排定,子为1,鼠,鼠为子,即子鼠;丑为2,牛,牛为丑,即丑牛,其余皆准。
《说文解字》中载:“支,人所屈也。”(本意指手指弯曲)。所以十二地支被广泛应用于计时,计时单位,就是十二时辰。古人用十二种禽兽的名字来表示时辰,子时指23点至1点,这时老鼠最为活跃,午时是11点至13点,这时马儿正在槽前吃饲料。十二生肖成了十二时辰的的形象代表,也成了十二月份和人生十二个阶段的象征,并使人们在纪年计时的同时,增添了对年和时的情绪体验。
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的确定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早期文化特点。
1、华夏文化的源头始于农业文化。十二地支中有8种是动物,它们是老鼠、牛、老虎、兔子、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这些动物中除了龙是中国人想象的产物(古人是见到了某种远古动物而想象出了龙)以外,其他动物都是人们生活中最熟悉的动物。从生肖动物可以看出,老鼠、老虎和兔子是人们最不喜欢的三种动物,蛇也是人们最不愿意接近的动物,鸡、狗和猪也并非人们最喜爱的动物。但这些动物却成为十二生肖的成员,说明人们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有很直观很原生的感情。鼠是家里最常见到的动物,也是人们最讨厌也最不敢惹的一种动物,把它放在十二生肖的第一位,可见鼠对人们的影响之大。以鼠为首,以猪为末,说明鼠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2、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反映在中国早期农业文化之中。龙、马都被视为力量型动物,把它们作为十二生肖中非常重要的动物,说明人们希望自己拥有龙马精神。龙的形象在中国古人心目中十分高大,大旱之年人们都要祈雨,祈雨要找龙王。实际上,龙王就是掌管水利的人。人们喜欢马是因为马是人们常用的代步工具,也是农业中最重要的力量资源,以龙和马的名称入了十二生肖,说明人们希望自己拥有龙的意志精神力量和马一样勤劳智慧,表达了人们自强不息的愿望。
3、农业文化要求人们必须亲近自然,顺应自然。十二生肖的排序,符合人们观察自然总结出来的自然规律。老鼠多在夜晚出没,11点至凌晨1时为子时,十二生肖中首位是子鼠。牛有“日落而息”的习性,在凌晨1点至3时就活动,生肖中位于次位,即丑牛。兔子胆小乖巧,它喜欢在3时至5时活动,这时天色渐亮,人们用卯兔代表这时辰的天色变化规律。